说起三国时期的吴国,与人气很高的魏蜀相比似乎存在感略低一筹,大家对它的君主也就孙权了解比较多点。由于在合肥之战中被张辽800人将十万大军冲的人仰马翻,自己也差点被活捉,从此有了“孙十万”的称号。但孙权弱吗?从开疆拓土这方面来看,他至少是个进取之君。
在如今民族复兴和祖国统一的时代背景下,孙权有一项贡献是我们必须牢记的,那就是派人首次发现台湾,开始促进台湾与大陆的联系交往。
在台湾刚被发现时,岛上是什么样子的?为什么卫温等人千辛万苦到达台湾并经略1年就撑不下去呢?归来后的两位功臣为什么会被孙权杀了?今天我们就说说孙权称帝后经略四方的事。
1.孙权称帝,蜀汉争论
公元229年农历4月13日,孙权在武昌登基称帝(不是现在武汉市的那个武昌,而是现在的鄂州市),昭告天下,改元黄龙。称帝后第一件事肯定是要给家人一个显赫的身份,于是追尊亡父孙坚为武烈皇帝,亡兄孙策为长沙桓王,立孙登为皇太子,封孙策之子孙绍为吴侯并将其余功臣挨个封赏。
称帝后国内该赏的已经赏了,接下来肯定是要求跟盟友蜀国知会下了,总不能我都称帝了还跟以前一样跟你打交道吧。于是孙权派出使节前往蜀汉,跟刘禅提出了“并尊二帝”的说法。“并尊二帝”是什么意思呢?大概意思就是说:“阿斗啊,现在我也登基成皇帝了,我们两个身份一致,天下皇帝就我们两个就好了,北方那个称帝的曹家人我们都别承认他,他是篡汉者”。
对于这个说法,蜀汉百官反应十分强烈,并不认同孙权的这一说辞。我们都知道,当时蜀汉百官中很多人是看中了刘备皇叔身份而来投奔的,在他们心中只有蜀汉是天下正统,继承的是大汉的国祚,你孙权跟曹魏一样都是篡汉者。按照当初高祖遗训:“非刘姓王者,天下共击之”,你一个臣子称王都不够格,还想要称帝?
但这个时候丞相诸葛亮却站出来做他们的思想工作,他说:“我平生也是以匡扶汉室为目标,本来孙权的僭越我肯定是和大家一样要反对的,但我们现在没有办法,北方魏国现在的实力是我们与吴国联合起来才能抗衡的,一旦与吴国撕破脸皮,北伐中原时还得去提防东边的吴国,匡扶汉室就将变得无比艰难了。因此我们现在非但不能翻脸,还必须派人前去道贺”。
这就体现了诸葛亮作为一个政治家的理性与务实,他心中十分清楚,国与国之间的关系,说穿了都是利益主导——没有永恒的盟友,只有永恒的利益。至于“正统”“大义”那些东西,都只是幌子罢了,要是真的用它来决定国家行为,那就是犯傻了。
于是蜀国派使节陈震出使东吴,一来向孙权祝贺,二来讨论以后如果两国合力消灭了曹魏,曹魏这块大蛋糕该怎么分。相互扯皮后达成了一个“中分天下”的一致方案:豫、青、徐、幽四州归东吴,兖、冀、并、凉四州归蜀汉;另外还有一个司隶州,以函谷关为界,一分为二,东边归吴,西边归蜀。
当然,这个方案也只是个设想罢了,至于能不能实现谁在乎呢?到时候这个协议会不会变成一纸空文谁也不知道。
说回我们今天的主角东吴大帝孙权,称帝之后的孙权并没有和蜀汉百官说的那样消磨了雄心壮志。与此相反的是,从戴上天子冕旒的那一刻起,孙权胸中就涌起了一股开疆拓土、经略四方的豪情。
2.经略南方,诸国入贡
光有一股豪情是不够的,现实摆在孙权面前的是已基本固定好的九州疆域,往北扩张?北方的曹魏能打得你满地找牙;往西?西边的蜀国目前是盟友,不好动兵。那能往哪开疆拓土呢?孙权环顾天下之时,只能把目光投向南边和东边。
东汉末年,群雄四起,交州长期被交趾太守士燮及其家族控制。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孙权任命步骘为交州刺史率部南下,开始经略交州,先是诱杀了心怀不轨的苍梧太守吴巨,然后成功招抚了士燮。
延康元年(公元220年),孙权命将领吕岱接替步骘经营交州。黄武五年(公元226年),年已九十的士燮去世,孙权一边任命士燮之子士徽为九真太守,一边对交州进行分割:由吕岱及戴良分别担任广州、交州刺史,表面上是对士徽安抚,但实际上是剥夺了士徽的权力。士徽及其兄弟自然不甘心,于是起兵反抗,奈何在步骘、吕岱十多年的经营下,士家早已被架空,没过多久士徽的反抗就被吕岱平定。
吕岱
从此以后,盘踞交州多年的地方割据势力被完全清除,交州七郡在孙权称帝前夕彻底纳入了吴国的版图,此时的交州下辖南海、苍梧、郁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七郡,大约相当于今天的广东、广西及越南的北部和中部。
孙权称帝之后,立刻把目光投向了比交州更南的地方。黄龙元年(公元229年),孙权派出使臣康泰、朱应“南宣国化”,先后招抚了扶南、林邑、堂明,令这些边陲小国纷纷遣使入贡,成了东吴的藩属国。
随后,孙权又准备派兵渡海欲将珠崖(今海南海口市)纳入版图,却受到了陆逊的劝谏。陆逊认为,珠崖是蛮荒之地,渡海作战风险很大,对此地用兵得不到什么大的好处。孙权想了想,接受了陆逊的谏言,于是暂时将这个计划搁置,至此孙权的“经略南方”就此告一段落,但孙权并不打算罢手,他将目光投向了东方。
交州
3.卫温出海,经略台湾
东方是一片茫茫大海,怎么能扩张?这不得不提起一个古地名——夷洲,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台湾地区。
当然,当时孙权派人出海并不确定会到什么地方,在当时,除了夷洲古人还认为海的对面还有一个亶洲。但在孙权看来,不管海的对面是哪,总归是有地方可以纳入版图的,于是他开始往东经略海外。
同之前的珠崖一样,这次依然受到陆逊、全琮等人的反对,理由还是老样子:远涉重洋找个未知之地,风险高于收益,得不偿失。
但这一次,孙权坚持了自己的想法。
公元230年春,孙权命将军卫温、诸葛直率一万名士兵,带领一支庞大的舰队,从章安(今浙江台州市椒江区)出发,驶向了茫茫大海。历经千辛万苦,当卫温和诸葛直的舰队终于穿越海峡,抵达夷洲时,展现在他们面前的这个“新世界”是什么样子呢?
三国末年吴国丹阳太守沈莹所著的《临海水土志》是这么记载的:
夷洲在临海东南,去郡二千里。土地无雪霜,草木不死。四面是山,众山夷所居。……此夷各号为王,分划土地人民,各自别异。人皆髡头,穿耳,女人不穿耳。作室居,种荆为蕃鄣。土地饶沃,既生五谷,又多鱼肉。舅姑子妇,男女卧息共一大床……
意思就是说夷洲在临海郡(治今浙江临海市)东南两千里,这里四季无雪霜,草木长青。到处都是山,聚集了很多夷人。这些夷人有各自的首领、土地、百姓。这里的男人削发、穿耳洞,女人不穿耳洞。他们的房子没有围墙,只以荆棘作为藩篱相互区隔。此处土地肥沃,既有五谷,又有各种海产。夷人没有男女之防,一大家子都睡在大通铺上。
此外,沈莹还记载了夷洲许多独特的民俗,如“凿齿”“猎头”等,这些民俗在历史上与台湾原住民是一致的。因此无论是从地理位置、自然气候,还是从物产资源、风俗民情的角度来说,夷洲正是现在我国的台湾地区。沈莹所著的《临海水土志》,被公认为是世界上记录台湾的最早文献之一,沈莹也可以称作最早研究台湾的学者。不幸的是,此书早已失传,只有部分内容因为被摘录在《太平御览》中而保存了下来。
猎头
卫温和诸葛直率部登陆夷洲后,在这里待了差不多一年,其间自然是会与当地土著发生战斗,具体经过没有史书记载,只不过长期战争加上水土不服、瘟疫等,当初登陆夷洲的士兵纷纷死亡,最后只剩下了一千多人。
士卒疾疫死者什八.九——《资治通鉴·魏纪四》
卫温和诸葛直看着不断倒下的同袍,心理防线最终被击溃,于是只好带着剩余的士兵及这一年俘获的数千夷人,在黄龙三年(公元231年)回到了大陆。
对卫温和诸葛直来说,这是一次真正的艰苦旅程,按道理他们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可对孙权来说,他当初派遣两人出海是要完成他经略海外的使命的,现在目的没达成还损兵折将,他极为愤怒,于是将二人以“违诏无功”的罪名斩杀了。
4.后言
孙权的此次经略海外终究未能将夷洲纳入吴国的版图,在当时看来是极为失败的,但对我们现在来说,这是一次伟大的航行,它开辟了大陆与夷洲之间的海上交通,扩大了两岸之间的人员往来,并使稍后的沈莹得以通过来到大陆的夷人获取诸多关于夷洲的第一手资料,从而留下《临海水土志》这样宝贵的著作。
可以说,孙权经略海外的这个壮举,相当于是在用行动向后世证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那些别有用心的外国政客以及那些数典忘祖的台Du分子在铁一般的历史事实面前,分裂祖国行径必将失败。我们都在见证历史,希望有生之年能看到祖国完成统一大业。
台北故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