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器为茶之父,水为茶之母”,明人许次纾在《茶疏》中说:精茗蕴香,借水而发,无水不可与论茶也。张大复在《梅花草堂笔谈》中说:茶性必发于水,八分之茶遇十分之水,茶亦十分矣;八分之水,试十分之茶,茶只八分耳。水对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个人认为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是水质,第二是水温,第三是水量。
水质
古人饮茶之水讲究“清、活、轻、甘、冽。”
清:水清则无杂、无色、透明、无沉淀物,最能显出茶的本色。
活:水活则细菌不易繁殖,同时氧气和二氧化碳等气体的含量较高,泡出的茶汤鲜爽可口。
轻:水体要轻。水重则溶解的矿物质多,会影响茶汤味道和颜色。
甘:水味要甘。即一入口,舌尖顷刻便会有甜滋滋的美妙感觉。
冽:冽即冷寒,寒冽之水多出于地层深处,污染少,滋味纯正。
陆羽曾在《茶经》中明确指出:“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其山水,拣乳泉,石池漫流者上。”
意思是泡茶用山水(泉水)是最好的;用江水(江河水)是中等的;用井水则是最次的。古代也因此流传了很多名泉的传说,比如今天我们说的饮龙井茶,最好就要配虎跑泉的水。
另外,古代的小资爱好者们还喜欢用各种“天水”(也就是自然界中的雨水、雪水、露水等)烹茶,多见于诗词、小说等记载。比如白居易就说“融雪煎香茗”;比如乾隆皇帝喜欢的荷露茶;比如《红楼梦》中妙玉用雨水泡茶给贾母喝,用梅花上的雪泡茶给宝黛喝。
可惜到了今天,我们很难有这样的环境和条件了。天水固然因环境污染不可用,而山水远,江水污,井水无。
最常见的自来水,因用氯化物消毒,气味很重,泡茶影响品质。可将自来水贮存在缸中,静置一昼夜,待氯气自然逸失,再用来煮沸泡茶。当然,也可以用瓶装的纯净水。
水温
宋代蔡襄在《茶录》中说:“候汤(即指烧开水煮茶)最难,未熟则沫浮,过熟则茶沉,前世谓之蟹眼者,过熟汤也。沉瓶中煮之不可辨,故曰候汤最难”。水的温度不同,茶的色、香、味也就不同,泡出的茶叶中的化学成分也就不同。
不同的茶要求不同的温度,比如各种芽叶细嫩的名茶(绿茶类名茶),一般以80℃左右为宜。茶叶愈嫩、愈绿,冲泡水温要低,这样泡出的茶汤才嫩绿明亮,滋味鲜爽。
泡饮各种花茶、红茶和中低档绿茶,则要用100℃的沸水冲泡。如水温低,则渗透性差,茶中有效成份浸出较少,茶味淡薄。
泡饮乌龙茶,必须用100℃的沸滚开水冲泡。有时,为了保持和提高水温,还要在冲泡前用开水烫热茶具,冲泡后在壶外冲淋开水。
而黑茶中的紧压茶如砖茶,则要将砖茶敲碎,放在锅中熬煮。
总的来说芽叶细嫩的茶,要求的水温比较低,芽叶相对粗老的茶要求水温比较高。但是水温低,并不代表说,不用开水了,一般我们如果要求的是80℃的水,要烧开到100℃冷却至80℃泡茶。
水量
就是掌握茶与水的比列,茶多水少则味浓,茶少水多则味淡。用茶量的多少,因人而异,因地而异。一般来说,红、绿茶的茶、水比例为1:50至1:80,即茶叶若放3克,沸水应冲150至240毫升;对于一般饮茶的人,茶与水的比例可为1:80至1:100。喝乌龙茶者,茶叶用量应增加,茶与水的比例以1:30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