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朋友甚至家人不理解我,感觉每天把自己搞得这么累,有必要吗?什么原因驱动我每天坚持这么做?我告诉他们,首先,每天如此坚持并不觉得累,其次,每天坚持是非常有必要的,最后,自我驱动力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主观能动性的源头其实很简单,那就是刚性需求,简称“刚需”。
举个例子吧,许多人学英语几十年,依然无法顺利与外国人对话,依然无法顺畅浏览外文杂志,这并非天赋不高,智商不高,或者学习方法不对,而是因为学英语这件事儿压根儿就不是你的刚性需求。
在中国,许多人学英语的目的仅仅是为了考试,只要掌握了考试技巧,一切OK,这就是中国式英语无法投入实战的原因。有些人,英语基础并不好,出国留学逼迫他不得不学习英语,否则连生存都困难;有些人,英语天赋不高,撰写研究生论文,要求至少20篇外文文献,逼迫他不得不将这些外文文献找来,逐一消化吸收;有些人,英语并非强项,为了博士毕业,不得不在SCI检索的本学科领域重要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1篇学术论文。
谈谈自己学习英语的体会吧!大学时代,与外教交往密切,经常凑在一起聊天、吃饭、看电影、看美剧,聊天还好,有些话实在无法用英语表达出来,就用汉语和手势表达,外教基本上能够理解什么意思,交流还算无障碍,看电影和美剧可就不行了,由于这些碟子全是原版碟,根本没有字幕,才开始时,看得我一头雾水,不知所云,随着时间的推移,努力地适应,基本上能够听懂70%左右,这就是刚需,如果你不努力,你连最基本的娱乐活动都无法参加。近年来,由于国内字幕组默默无闻的无私奉献,加之自己比较懒不愿费脑子,大学毕业之后十余年间仅观看了一部原版电影(2015年澳大利亚电影《纸飞机》),如今英语读写听水平急剧下降,这就是刚需消失之后导致自我驱动力不足放弃英语的后果。
通过学英语的例子,大家一定会明白为什么有些事情总是做不好的原因:刚性需求不够,导致自我驱动力不足。
前几年,观影、读书不少,可惜若干年后忘得一干二净,再次见到竟然如此陌生,从今年起,我改变策略,追求质量,而不是数量,以往一个月至少十部电影,多则近二十部,如今也就是三至四部,区别在于,以往看电影,只记录观影日期,今年起,每部影片看完之后,静下心来,仔细梳理一番,将电影导演、剧情、看点、感悟等进行一一总结,花费的时间也许能够再多看几部电影,但是确实很值得,许多朋友因为我的观后感而产生浓厚的观影兴趣,或者与我的感悟产生共鸣,有所启发,更重要的是,若干年之后,我重温这些文章,不仅是观影体验,而且是岁月记忆。这就是刚需赐予我的驱动力,让我义无反顾地熬夜写电影观后感。
如果你有些事情你想做却迟迟未做?或者你下定决心去做却拖延不做?例如跑步,例如读书,例如早起,例如健身……
原因只有一个:缺失刚性需求。
希望读完这篇文章的你,能够找到自己的刚需,激发做事情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