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程 · 即将踏上拉美大陆
去年十月中旬,我终于等到了第一次出差的机票,目的地:厄瓜多尔。
兴奋的搓手手之余,我向常驻厄瓜多尔的导师请教了几个我认为非常重要的问题——
公司给我们买保险了吗?
晚上出门要带“家伙”吗?
可以住海景别墅吗?
和蔼可亲的导师用一个翻白眼的表情回答了我所有的问题。
我相信很多人在即将踏上拉丁美洲时心里都是兴奋且忐忑的,我们所能了解到的拉丁美洲就像书本里描述的那样:
文化是古老而神秘的,玛雅金字塔、“失落的印加帝国”马丘比丘等等,都是古文明盛衰兴废的见证。
民风是带着野性的热情,印第安原始音乐、安第斯高原音乐和伊比利亚音乐的碰撞让他们人人都能歌善舞,走在路上都会被拉进蹦迪的队伍。
无论书里的描述是否属实,我的旅程即将开始。
到达 · 赤道之国初体验
本着不情愿但是不得不给公司省钱的原则,航班选择了曲折的法国转机航线:
上海到巴黎,飞行距离9247公里,飞行时间11小时42分钟。
巴黎至基多,飞行距离9407公里,飞行时间11小时3分钟。
经历一天一夜飞行的我终于落地基多,兴奋的踩下拉美之行的第一个脚印后,我开始慌张起来。已经是深夜,手上只有一个地址的我只敢选择价格稍贵的出租车,好在是提前付款,不怕被绕路。
四十分钟车程中,我眼看着车从绵延不绝的盘山公路上逐渐攀升,海拔高度也逼近了3000米,那一刻我明白,我的海景别墅,没了。
我曾幻想着到了一个海滨国家能天天看海,春暖花开,却没想到首都竟然地处高原之上。
入住的酒店分属新城区,从阳台望出去,能看到老城区的万家灯火。著名的独立广场就在那片灯火中央,圣阿古斯丁古堡、圣多明各教堂和修道院等名胜古迹也都坐落在这里。
高原气候让夜晚温度骤降,第一晚的观光只好就此作罢。
高海拔让高原的空气比平原稀薄得多,瑞利散射强度降低,让高原的天更加深邃美丽。
欣赏蓝天白云成了我每天“搬砖”后的主要放松活动,朵朵白云似乎触手可及,同事们在一旁吞云吐雾,烟雾化进云里,让我分不清云与烟。
美食 · 舌尖上的旅程
尽管外籍同事们整日苦口婆心的给我安利当地的美食,我还是选择了楼下的中餐馆作为我的主要食堂根据地。当然要想吃到正宗的中餐还是不太容易,但一份炒面一碗拉面也足以慰藉我的中国胃。
在当地餐馆就餐,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你总能发现香蕉的存在:
上菜前会给你一份香蕉片,长得和薯片差不离,口感也极其相似;
点一份海鲜炒饭,配菜里会有两片炸香蕉,服务员还会贴心的告诉你这和之前的香蕉片并不是一个种类;
而餐后甜点,不出所料,是一个香蕉饼。
作为世界最大的香蕉出口国,世界上25%的香蕉供应都来自于厄瓜多尔,香蕉占厄瓜多尔总出口的10%,是第二大出口产品。
香蕉的地位从人们日常生活中也可见一斑。
厄瓜多尔毕竟是沿海国家,不吃海鲜还是有些说不过去。
而说到海鲜就不得不提一道名菜:Ceviche,拉丁美洲沿海地区常见的一道美食。
做法简单粗暴:将鱼片,章鱼,生蚝,白虾等海鲜直接混合,再加入各种香料腌制两小时便可上桌享用。
爱它的人嗜之如命,但不习惯生食的我终究还是没能爱上这道经典菜式。
出游 · 第一次“出远门”
借着拜访客户的名义,我终于出了趟远门,来到了厄瓜多尔第二大城市——瓜亚基尔。
瓜亚基尔港是厄瓜多尔最重要的商业港口,大多数国际进出口商品都经过瓜亚基尔湾。
从高原一下子回到平原地带,醉氧导致睡过头,差点错过和客户的会议。除此之外,这趟旅程都是令人欢欣愉悦的。
工作完成后趁着天没黑,我连忙赶往了大名鼎鼎的蜥蜴公园(Parque de Iguanas)。
一走进公园门口,目光所至,路边,树上,水池边,草丛里全是大大小小的绿鬣蜥,也不怕人,甚至追着人讨要食物。
公园面积不大,围栏高度矮到可以忽略,但这满园的大蜥蜴却没有一只跑出去。
因为紧靠港口,海产富饶,瓜亚基尔的螃蟹成了响当当的招牌。
除了Ceviche,螃蟹在这里也是管够的:
各式大小的螃蟹在海鲜市场被穿成串按串出售,个个鲜活;
在餐馆可以一蟹多吃,除了用特定的香料整个儿蒸熟,还能做成蟹酥,蟹黄拌饭等等。
当然吃完还是少不了一个香蕉饼作为收尾。
瓜亚基尔虽靠近赤道,但因濒临海湾,海滨城市的风韵应有尽有。
海风吹拂,凉爽无比,港口连绵不绝的汽笛声在夏日的傍晚里悠远悠长。
尾声 · 奇幻旅程的终点
赤道之国的奇幻旅程很快就结束了,我对这个国家也有了新的理解——
原来香蕉真的是他们的主食之一;原来他们在节日那天真的会在街上载歌载舞一整晚……
当然也留下了遗憾——没能去赤道纪念碑立鸡蛋,也没能去参观加拉帕戈斯群岛。
而遗憾正是下次相遇的起点,赤道王国,我们下次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