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接触绘本开始,原本在小时候连连环画都很少看的我,一下子就被这图文合奏的有趣读物吸引住了,喜欢那些各具特色的绘画风格,更喜欢那些故事中传达出的幽默、美好。好东西总是想和学生分享,于是陆陆续续也给自己带的几批学生分享了很多经典的绘本——《花婆婆》、《小魔怪要上学》、《大脚丫跳芭蕾》、《极地特快》......不论是低年级的小朋友,还是高年级的大孩子,他们都特别喜欢这些绘本,每次上绘本课,他们的眼睛都闪闪发亮。
可是,最近的第一讲述绘本,却引发了我不小的思考。
上周,刚上完课本上“亲情”这一单元,我就选择了《团圆》这个国产绘本来和孩子分享。奇怪的是,不论我怎么卖力地去“鼓吹”这本书多好看,无论我多么声情并茂地去朗读故事,去启发他们观察图画,感受故事,孩子们似乎都不怎么买账,课堂的气氛很尴尬,最后好不容易讲完了,孩子们也没有再想深入讨论的欲望。感觉一堂课下来,我也累,他们也不轻松。这是为什么?难道孩子们不喜欢看绘本了吗?
下了课,为了一探究竟,我找来几个孩子问了情况,结果孩子们普遍都反映,《团圆》不好看,不如以前的故事有趣。
为什么会这样?
《团圆》也是一部非常不错的绘本,它有着精美的、充满了浓浓中国传统文化氛围的画面,还有着平实而温情的感人故事,可是,为什么这一切却没有深入孩子们的心。我想,孩子们的一个是否“有趣”,就是答案。
从近几年看过的中国绘本中,我确实很少看到“孩子”和有趣的生活,有趣的故事,国产绘本们似乎总离不开或隐或现的说教,《安的种子》富有禅意,可那不是孩子的视角;《牡丹亭》画面精美,但是文字故事却离孩子们很遥远,孩子们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包括今天说到的《团圆》,作者有意在图画书中营造了浓浓的中国传统文化氛围,还有那普通人的生活中隐含的浓浓温情,作者想将文化和情感都带给孩子,..可是这些到底能不能引起孩子们的共鸣呢?或者说,能不能让孩子们记住并喜欢呢?
回顾自己读绘本的短短历史,作为一个成年人,我都会被国外绘本中那种幽默和独特的视角所吸引,看完一个绘本,有时候甚至会为生活的如此丰富有趣而惊叹,我不一定学到了什么,或明白了什么大道理,可是我会心的笑了或哭了,我会因此而更喜欢或更热爱这有趣的生活,其实,作为孩子,他们更想获得的也是趣味吧!特别是那种属于他们的孩子味。
之前也看到过很多关于对中国绘本创作的思考,比如图画的创作很精美,但是文字不能很好的和图画结合;发展年数还太短,不如国外的绘本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
其实,中国绘本“不好看”,何尝不是和现今的教育制度有关呢?我们的教育,至少在大部分的城市乡村,仍是轻美育、体育重智育,在一所学校,美术音乐等等课程从小学开始就被称为副科,不被重视,然而,对生活的热爱、创新能力和审美能力的培养有很大一部分不正是从这些所谓的副课中来的吗?
所以,在我们的绘本中很少看到那种天马行空的想象,很少看到那种不一样的思维方式,还有那多样的生活方式,更重要的是,还少了那活泼泼的属于儿童视角才可以看到的“有趣”。
我想,也许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也能有让孩子们喜欢而又爱看的绘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