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处于现代向后现代转向的世界里,文化研究必然是社会学的研究。
从第十一章入手去写笔记。
后现代主义的的转向:文本的转向。
- 以前都将“文本”视为是一种印刷材料,后现代主义则将“文本”的概念扩展至社会空间,如城市、建筑、林荫小道等。
“文本转向”将社会看作是一个文本,而不是一个被了解的“客观世界”,同时这一点映射到文化接受理论中,接受者(本文是“阅听人”也是一个文本,--现象学传统)
逻辑结论是:
- 所有的知识都是隐喻性的,从而提供了我们借以理解世界的图景,这些图景不再是牢牢地锚定现实的,它们是“漂浮的”,即它们缺少与其所描述的世界的直接的、清晰的联系。
知识不再是现实的再现,哲学意义上的“文本转向”不是一种有关现实的观点,而是对现代主义的关于我们如何(或是否)了解现实的观点和批评。
但是另一种观点认为,后现代主义的“文本的转向”就是反映了如今的“现实的转型”。比如甘斯、丹尼尔·贝尔(认为资本主义的文化存在着矛盾,工作时的禁欲的新教伦理与闲暇时的骄奢之间的矛盾)。出现了一种文化实践的转向,但是是什么使这些变迁成为后现代主义?建筑为其提供了线索。
20世纪30年代,很多建筑用外观本身来表明建筑的功能,比如咖啡馆的外观就是一个咖啡杯子。有学者将这个称作是“符号空间对外观空间的胜利”。
当郊区、林荫道和旅游胜地的新结构兴起后,我们就不再生活在空间里,而是在符号中穿行。
鲍德里亚“拟仿”:意象成了现实的本身。
第一部分:“文化”的一些概念
文化是物质的,文化需要物质来具体化,比如观点的阐发和传播首先就要先口头或文字或者是书本的形式得以实现。(文化/观念需要依靠物质、物质实践来实现)
“文化客体”既有观念的因素,也有物质的因素(德布雷的“中介”也是具有这么个特点)
甘斯提出“趣味文化”来代替“大众文化”,以此来突破精英主义的文化观。
帕森斯、甘斯等很多学者将文化界定为是一种客观的现象,并且与“社会”相区别。
作为道德话语的文化。帕森斯的功能主义观,认为文化让人维系在一起,并且使一个社会整合在一起成为可能。
第二部分 当代文化形成的连续性
用“仪式”意义的变化来谈“乡民文化”和“现代文化”
首先“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是二元对立的么?
涂尔干和滕尼斯都将现代社会看作是一个有机体,而传统社会是机械的。关于现代社会和传统社会的理论对比是建立在家庭组织和现代国家对比之上的。
说起传统社会,首推涂尔干的宗教和仪式,宗教通过仪式来整合传统社会,而现代社会则是建立在劳动分工的基础之上,他期待能在现代社会中寻觅到宗教的“功能性等价物”,即可以发挥整合功能的世俗性组织和仪式(大众传媒,报纸、电视的直播充当了这一角色)。
“仪式观”一直处于不断地变化过程之中,直至维克多·特纳:
仪式创造了一个超越日常互动的特殊时空。
关于这个“仪式”的定义,电视等大众传媒又再一次具有这种功能,在布尔迪厄的《关于电视》一书中,提到电视是一个制造现实的工具,因为电视赋予了上电视的学者成为“专家”。在电视创造的时空里的人的地位是高于现实时空的人的地位。
“仪式”概念的流变,逐渐脱离了涂尔干的现代主义的框架之中,不再被视为是传统文化的特征,也就破坏了比较现代文化与原始或传统文化的标准。
人们总是把早期的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差异归因于:18世纪的工业革命和19世纪大众传媒报纸、电视的出现。
作者通过马克斯·韦伯的“理性化”和“程式化”两个概念来思考这个问题。然后发现早在工业革命开始之前,中世纪的基督教徒已经开始有了组织化的“大众生产”,体现在对乐谱体系的记录上。
然后又通过16世纪欧洲对“黑色”服饰的大量消费(因为彩色的染料需要从亚洲进口,成本昂贵则成为了上层阶层的选择,“黑色”就成为了“平等”的象征,另一方面则和宗教的禁欲主义有关),来说明“理性化”和“程式化”并不是像之前的猜想是工业革命带来的,而是发生在工业化之前。
马克斯·韦伯将“新教伦理”看作是资本主义发展的起源,那么为什么工业革命之后,“消费主义”大行其道?通过对大众文化和工业化的发展来讨论,法兰克福学派认为工业化带来了文化的大众生产,另外这个时候的百货商店也开始兴起发展,广告也开始促使人们改变对“消费”的看法,从认为其是“恶”而转向认为是“一种首要的社会善举”。
生产流水线、市场营销的发展(百货商店)、分期付款(信用卡)使得“消费”从18世纪的贵族的活动而开始平民化,丹尼尔·贝尔认为20世纪20年代大众消费时代来临。
舒森
大众消费的展示创造了一种欲望和嫉妒的民主化
百货商店
销售的程式化和理性化的具体体现,相比较“零售”,首先“标价”意味着无讨价还价,集中出售及时价格低也可以盈利;其次“标价”就会使“降价”成为可能,于是商场进行“促销活动”,使得流通理性化(黑五、双11亦如此)。
百货商店不仅仅展示了商品,还展示了中产阶级的生活方式。
其次百货商店为女性提供了一个公共场所,使其参与到城市生活的氛围之中。
百货商店的女员工的阶级地位模糊。
第三部分 文化的生产
主要采纳的是法兰克福的批判角度
技术与文化之间的关系
本雅明:
艺术失去了其作为批判性活动的重要性,而是在工业化时代复制成为了商品,受到了生产和销售力量的支配。
技术以重要的方式塑造着文化:它建立了文化相互变化的中介,它能使某些群体更易接触到文化,而另一些群体则不能,它也能转变我们与文化的关系,改变我们对世界的看法。但仅以技术是不能充分解释权力对于既定文化秩序的影响的。
霍克海默、阿多诺
没有一种观点注意到如下事实:技术获得的对社会的权力,正来源于那些能最大程度地对社会实现经济控制的人们所有的权力。
第四部分 文本、行动和社会秩序
文化客体
阅听人
意义
文化与行动
后现代主义的“文本转向”
文化客体是表现了真实世界中的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