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家庭成员互相为对方提供照顾是家庭内部最为重要的活动。这种照顾不仅仅只是一种行动,而是包含了一整套目标任务,囊括了衣食住行以及所有物的修补。因此,照顾一个孩子是非常繁琐而巨大的长期劳动。
02、人们大多数的生活照料,以及所有的亲密性私人照顾,通常都发生在同住的人之间,以家庭内部交易的形式来提供。这种交易主要是互相提供服务、金钱、信息、情感支持以及其他帮助。夫妻双方,夫妻双方与老人同住,基本都是这种情形。
03、家庭成员扮演不同角色,但是他们不一定都会参与到同一个类型的活动里,比如父亲在育儿中的缺位。实际上,不同的家庭成员提供的是不同数量和不同种类的服务。所以,与婚姻中母亲照顾孩子的普遍情形相对比,父亲较少照顾孩子。与离婚母亲照顾孩子相比,许多离婚的父亲很少在离婚后主动或被动参与到孩子的抚育中。大部分老人与子女共住,提供无偿的儿童看护服务。
04、人们提倡婚姻平等,但在照顾孩子上普遍存在的性别不平等。进入婚姻的男女双方都声称要平等对待对方,但是他们实际向对方给与和索取的数量却是不平等的。大量的社会学心理学调查表明,男性婚后的幸福感高于女性。男女双方进入婚姻时都向对方隐瞒了这个事实,他们认为对方应该天然的知道、并且赞同接受自己的行为方式。当孩子出现了,这个事实会暴露出来。
05、人们默认,配偶之间的劳动分工是无须讨论的,也是不可讨论和协商的,因为协商很可能导致公开的冲突。如果双方希望婚姻持续下去,他们会调整把重点放在合作上。但是长时间积累的、对已察觉到的不公平状态的怨恨始终可能是存在的。而且,这种怨恨有可能导致激烈的冲突,甚至离婚。
06、男性通常花费在工作上的时间多于女性,女性则在那些无偿的工作,例如照顾孩子、生活照料和义务工作上,花费的时间多于男性。当儿童走入青春期,人们对男童和女童的家务劳动要求也会出现性别化差异,女童被要求在家庭内部承担劳动更多。
07、当工作和照顾孩子之间产生时间压力和精力冲突时,母亲比父亲更有可能通过限制自己对劳动领域的参与(牺牲工作)来解决冲突,父亲则更可能通过减少照顾孩子和家庭生活所承担的责任来解决冲突。
08、直白地说,家庭生活反映潜在的关于资源、优先权和经验的分配,尤其是年龄和性别上潜在的分配。大部分中国家庭的资源和优先权首先满足孩子和父亲,而女性长期肩负和被肩负着照顾孩子的主要责任。
09、家庭育儿的矛盾,去除教育理念的不同,实际是家庭家庭分工和家庭劳动力配比模式的不均衡。与男女双方的个人“懒惰”特质关联并不大,与他(她)对性别分工和家庭劳力支出的观念和认识密切相关,更与双方对自己的自我观念与社会身份有关。应了那句老话,婚姻中,三观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