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了年纪的母亲,越来越喜欢絮叨,喜欢讲她小时候的事。
母亲姐弟五人,母亲排行老三,前头是两个姐姐,后面是两个弟弟。
母亲讲的时候,满含着对已经逝去了的姥娘姥爷的怀念,也包含着小时候一家人围坐在一起的温馨记忆。
母亲小时候,一个正月里就吃两顿饺子,三十晚上接神回来吃一顿,十五吃一顿。那时候人们都不晓得擀饺子皮,吃一顿饺子的饺子皮都是手工捏出来的,我小时候就听说过,有家人的姑娘,一次能捏三张饺子皮,那真是了不起的。
姥娘、姥爷还有母亲姐弟五人,一大家子从早上捏起,到中午才堪堪的够一家人吃一顿。那时候的饺子皮是非常讲究的,一个好的饺子皮放在那里,就像我们现在用的小碗一样,一个个放在案板上,包的时候馅一点都撒不出来。这一点都不夸张,我多次见母亲捏过。母亲也算一个捏饺子皮的好手吧!
母亲的捏饺子皮手法大多是从姥爷那里学来的,在我的记忆中姥爷从来没有帮过姥娘做一丝家务。可是从母亲的絮叨中,姥爷是一个捏饺子皮的好手,姥爷捏的饺子皮又薄又匀称,姥爷和母亲姐弟五人捏饺子皮,姥娘一个人负责包饺子,姥娘会把饺子包成各种花样,说到这里,我也记得,姥娘包的饺子就像从机器里出来那样匀称,饺子边上镶嵌着用指头捏出来的花纹也是那样的细碎好看,有一种包的像麦穗一样,我怎么也学不会。姥娘捏出的饺子,就连一向挑剔的城里舅妈也都赞不绝口。可惜的是,姥娘这种捏饺子的本事,母亲姐弟五人谁也没学会。
我小的时候,那时候还没有弟弟,父亲、母亲和我、妹妹在大年三十晚上,围坐在一起,全家动手捏饺子,那时候,母亲已经学会了擀饺子皮,我和妹妹的第一个任务就是学擀饺子皮,母亲把要领教给我们,就由我们自己边琢磨边练手,偶尔也会偷个懒,把一个面团,横擀两下,竖擀两下,一个圆圆的饺子皮就成型了,比我用正确的手法擀出来的好看多了。可是母亲非常的眼尖,一下就喝止了。慢慢的我和妹妹也学会了擀饺子皮,可是对于包饺子来说,我还是想学姥娘的包饺子手法,可是怎么也捏不像,母亲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因为母亲也不会。我觉得母亲也许是不屑学,觉得饺子是吃食,有好面和好的肉馅,就一定好吃。好看又不管饱。
等我十三四岁的时候,我们那个小地方,突然就兴起了打麻将,自然而然地父亲和母亲也加入了打麻将的序列。
大年三十吃罢午饭,父亲就在院子里劈材砍炭,垒旺火。垒好旺火后,父亲和母亲就相继出门找麻将场子玩。那时候我们住的是医院的大院,一个大院子里十几个小孩,过年的气氛烘托着孩子们被冻的红扑扑的脸,穿着崭新的衣服,东家出西家进。因为大人的告诫,这一天里谁家的孩子也不会到泥里土里疯玩,新衣服怎么也要穿到初四五。
天黑了,我就把母亲老早消在锅里的冻胡萝卜丝拿出来,在案板上细细切碎,把放在盆里消好的肉馅放上酱油、胡麻油、香油、干姜面、花椒面、大葱,还有胡萝卜丝拌好。放在一边。再拿上面盆和碗,去库房的面袋子里搲两碗面,边浇水边用筷子细细的把面拌匀,再上手和面,我从小听过姥娘说过,和面讲究的是盆光、面光、手光。我谨记这一教导,我和的面总是光溜溜的。在很多年后的婆婆家,见婆婆和的面盆和手糊糊茬茬的,大概是婆婆的母亲没有教导吧,这大概也是种家风的传承吧!毕竟姥爷家是传了几代的富庶人家,家里的规矩也比较多。
记忆中得大年三十的晚上是多么的与众不同啊!处处溢着喜庆,人人挂着笑脸。想想我和妹妹也是挺能干的,姐妹两人一个晚上能包全家人两三顿的饺子。擀面杖把手心磨的又红又痒,我和妹妹还是很高兴,因为我们也能帮爸妈干活了!我们一边包饺子,一边看着春晚。那时候我家还是黑白电视机,就一个中央一台。那时候总觉得春晚是最好看的节目,甜美的歌声、诙谐搞笑的相声,那那都带着喜庆。连带着窗外的那盏电灯泡也格外的欢喜,被风吹的欢快地左右摇晃着。年纪尚小的弟弟和他的小伙伴,一会儿回来抓一把糖,一会儿回来扯一把鞭炮。
等我长大成人,组建了家庭,有了孩子,我也是尽情地循着记忆中的年味来渲染属于我们的小日子。可是随着孩子们的长大,慢慢地感觉到,孩子们对过年的期盼一点都不像我小时候那样浓烈。我也渐渐地感觉到物质相对丰富的现在,就算在过年里也引不起孩子们对过年的热情。新衣服买也行,不买也没意见。零嘴吃食有啥吃啥,绝不挑三拣四。弄的我也有点悻悻然。
想来想去,还是觉得这么个大年节里总得有点仪式性的东西,还是一家人包饺子吧,可是叫来叫去,大女儿直接说不想吃饺子,还是我抬出自己说你母亲大人想吃,最后还是我温柔可心的二女儿来帮忙。孩子父亲直接睡在沙发上看手机不搭茬。
就连往年热热闹闹的春节联欢晚会,也没有往常那般引人。最后两个女儿回卧室躺床上看手机,我和孩子她爸沙发上看电视。玻璃窗上大红的窗花好似也没有那么喜庆。最难的是做饭的我,看着精心准备的饭菜,孩子们只是蜻蜓点水,浅尝辄止。让我甚至都没了做饭的动力。想来想去,缘故还是出自孩子们身上。小时候就听大人说大年是给孩子们过的,现在孩子们都没了兴致,大人心里还有什么意义。
我动员孩子们出去转转,两个女儿问去哪里转?我也给说不上来。是啊,孩子们从初中就去上私立学校,回来本来没有朋友、没有同学。现在住的这单元楼,又失却了以前邻里之间的热络。
现在听母亲讲过去的故事,竟让我有一种羡慕的感觉,一大家子人坐在一起,一起动手的热闹又温馨的场景,是多少物质上的丰富也替代不了的。又想起姥娘捏的花边匀称,精致的饺子,还有寒食节捏的寒燕,七月十五捏的面人,哪一样不是姥娘那一辈人在物质匮乏的年代里,留在孩子们心里一辈子的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