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大咖们的书,慢慢会发现,他们用于论证的案例不尽相同,但道理都一样。老师说:大道至简,衍化至繁。
去年的早些时候,这些道理我都陆续从老师那里听到过。当它们换了马甲再次呈现在我面前的时候,我才慢悠悠的恍然大悟。这种灵光开窍的瞬间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我想想,应该是从读到傅盛的《认知升级》开始的。
《认知升级》中提到:人和人最大的区别在于思维的格局,所谓成长就是认知升级。稍微解释一下认知升级就好比,研发团队站在专业技术和使用者的角度,向领导提出了对资源使用的质疑,通常领导给出的反馈不会如你意,因为他们站的角度更高,考虑的是价值,而非方法论的问题,因此他们还会告诉你:不要把方法论的问题提升到价值层面。当你能跳出自己的认知圈,试图站在领导的角度考虑问题的时候,你会感受到认知升级带来的俯视感。与之对应的老师的原话是:你要敞开心扉,接受并试着理解别人的意思,时间一长,其义自现。很多时候听不懂别人在讲什么,甚至双方出现的矛盾冲突,大多数情况都只是你自以为自以为的自以为,事实上两个人讨论的都不是同一个问题。有一次聊天时,老师评价我是一个带有批判性思维的人,起初我是不认的,我以为我只是想从更多角度看待这个问题,思考可能会更深入、透彻一些,但现在我已经坦然收下了这条建议:不能做一个批判极端但又提不出建设性意见的人。
老师曾让我找政策热点,我还记得起初自己漫不经心的样子和老师苦口婆心的规劝:最好找到第一手信息,不要傻乎乎的被一些垃圾文欺骗了。后来他又拔高了一点:不要相信文章观点,要看笔者是出于什么目的说的话。最近我发现另一大咖也在讲知识这件事,古典说:一手信息是知识的源头;二手信息是忠实转述的一手信息;三手信息是为传播而简化和极端化观点的陈述;四手信息则是出于各种动机充满个人经验的情绪化表达。收集、识别信息也是一项很要紧的能力。朱家雄老师前段时间在微博上连载了几篇名叫《一句话的道理》的文章,前几天他又提起:一句话可以衍生出很多道理来,这句话很关键。如果是一句话正确的话,那么由它衍生出的所有话都是正确的;如果这句话是错的,那么衍生出的所有话,就都是错的。朱老师一句话的道理也是道出了知识源头的重要性。
古典说要自下而上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老师曾经让我注意积累朱老师的专业知识体系、方法论和哲学思想,讲的也是同一个道理。还有“新手看树木,高手看森林”,用老师的话讲就是微观和宏观思维。“开放而专注”对应老师的话则是:专注是一种很宝贵的品质,当你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时候,埋头做就对了。“极致的聪明和善良”,这要牵扯到老师讲他武术师傅的故事了。还有好多好多……
我最佩服的是,老师对连续体的运用,我且叫它翘翘板理论。老师说生活中大大小小的事都能用它来解释,当我每次将翘翘板遗忘而犯懵的时候,老师都能将翘翘板的性能结合他超强的逻辑把倾角极大的局面扳回来。翘翘板的两端分别是正方和反方,中点是支点。比如,正方代表素材需要高大上;反方代表素材无需高大上,支点中立。当正方用日韩的例子论证并处于极大优势的时候,接完电话回来的老师一段话就扭转了局面。他跳出了我们的原认知系统,站在更宏观的角度分析国家历史背景,他说,中国版图那么大,地区发展极不平衡,并且中国孩子的家长大多数没有时间照顾小孩,更别说教育了,首先要解决的是基本温饱,素材不需要高大上,辩题结束。
不管怎样,我始终知道自己当初做了多么正确的决定。
在17年教师节将临之际,谨以此文献给对我精心栽培的王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