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基层群众对丰富的文化体验也有更多更高的需求。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是实施乡村文化振兴战略的重要基础,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源头活水,是乡村振兴的灵魂。随着时代的发展,农村群众对精神文化需求越来越高,进一步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更好地繁荣农村文化,助推乡村振兴,破解农村公共文化设施维护资金短缺、基层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不足、人才队伍力量薄弱、特色文化挖掘不够等问题。
创新文化服务体系保障机制。积极向上争取资金加强对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持续投入,同时强化对外免费开放经费和农村文化建设资金的管理,严格执行有关规章制度,加大文化投入和保障机制。将乡镇综合文化站、村(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和农家书屋的管理、维护、运行经费等纳入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保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正常运转。积极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本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并使之成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投入的有益补充。
丰富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内容。根据农村发展实际和广大农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充分挖掘民俗文化、民间艺术文化等农村文化资源,针对不同人群的文化消费需求,开展“菜单式”“订单式”服务,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与人民群众文化需求有效对接。职能部门要加大对参与提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民间文艺团队的奖励和扶持力度。系统化、常态化征集基层群众公共文化需求信息,定期或不定期进行满意度调查,以提升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精准度和满意度。
壮大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队伍。招募文化专业人才,着力解决乡镇文化专干不能专职专用以及文化人才老化等问题。充分发挥乡土文艺人的作用,建立乡土文艺人才库,着力解决基层文化工作人员不足问题。同时,不断优化激励措施,吸引有一技之长,热衷于基层文化工作的乡土文艺人兼职文化辅导员,鼓励文艺人才积极创作精品。落实民间艺人的优待措施,经常性组织开展非遗传承人培训和传习展演活动,适当将非遗艺术引入“课堂教学”,通过特色课堂、作品展览、体验传习等活动,推动非遗项目与学校教育有机结合。
打造乡村特色文化品牌。充分挖掘民间文化资源,突出乡村特色,以“一村一品”“一镇一特色”“文化下乡”等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基层文化活动,充分发挥基层文化站所作用,打造推出一批深受群众喜爱的特色文化品牌。积极倡导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入基层、走入群众之中创作具有乡村泥土味、又融入本地文化特色且深受群众喜爱的作品,通过微信、微博、抖音、快手、数字旅游等新媒体进行宣传推介。切实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在保护基础上加强对各类历史文化遗产的研究阐释工作,多层次、全方位、持续性挖掘其历史故事、文化价值、精神内涵。持续做好保护传承与经济社会发展、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振兴等深度融合,将丰富的文化资源优势尽快转化为经济优势、产业优势、品牌优势,不断满足基层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