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一边听樊登老师,一边重温了这本书。
这是一本能帮助我们去读懂孩子,打开他们内心的书。
很多时候我们受原生家庭的影响,固守着一种固定的模式,而是缺乏观察和理解,没能及时的给予孩子正向的积极的反馈,没能读懂他们,更多的是尝试着去改变孩子,按我们自己的意志去改变他们,这时候带来的往往是焦虑,紧张,冲突…每每家庭的情绪系统濒临崩溃,我们感受不到自己和孩子之间能量的流动,有的只是愤怒,拒绝沟通,拒绝交流……我们需要学习和孩子之间的沟通方法以及沟通技巧,不断的练习,慢慢掌握这些方法和技巧,才能和孩子更愉快的沟通,更有效的沟通。这本书就可以帮助我们听到孩子的心里话,可以帮我们有效的帮孩子释放自己的情绪,表达自己的情感,赢得孩子的合作。
重温这本书,我反思自己:
1.以前在和孩子说话的时候,语气里常常充满了命令、指责抱怨,讽刺挖苦,肯定鼓励孩子的时候却少一些。
2.自己处理负面情绪的方法也有问题,有的时候控制不住自己,会大喊大叫甚至摔书摔筷子摔门……还有的时候会被孩子气哭……
3.缺乏对孩子的情感引导
好在我有在慢慢的察觉,在有意识的作出改变。大宝说我的情绪比以前稳定的多,听孩子这样说,我的心里还是很感激的。
第一章是帮助孩子面对他们的感受
关于如何面对孩子的负面感受?作者提出很简单,接受他们的感受。
我们和孩子是完全不同的个体不能用我们的感受代替孩子感受。
感受没有对错之分,所有的感受都是被接纳的,但是某些行为必须受到限制。
孩子的感受被接纳了,他们才能开始集中精力改变自己的情绪。
帮助孩子面对他们感受的四个技巧:
一是全神贯注的倾听。在孩子没有征求意见的时候,不要轻易的给出建议或者意见。
第二步用哦…嗯…,这样啊…,回应他们的感受,
第三步说出他们的感受,让孩子感受到我们看到他,和他感同身受。
第四步是用幻想的方式实现他们的愿望。
这一章的内容,我需要反复练习。
第二章是鼓励孩子与我们合作。
感觉运用的技巧其实和非暴力沟通相似。
把孩子拉到一边,低声说,效果好过大声说。
1.先描述我看到的或者我听到的,或者描述问题
2.给出正面提示 一定一定要去掉那些攻击性的字眼
用简单有力的词语表达,代替强迫命令,也给了孩子发挥他们主观能动性的机会。
3.说出你的感受 我感到……我希望……
“我在意自己的感受,我也在意你的感受,我希望家里人都在以彼此的感受”
作者认为家长不必永远对孩子保持耐心,孩子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脆弱。
4.或者用写便条的方式
当开始用我而不是你开始一句话的时候,自然就少了指责抱怨或者嘲讽。说出自己的真正需求,才能更好的沟通。了解自己,了解他人,前提是关爱自己,同时关爱他人。
我们的目的在于培养孩子的进取心,主动性,责任心,幽默感,以及体谅他人需求的能力。
我们想找到一种语言,培养孩子的自尊,让他们的心灵不受伤害。
我们想建立一种情感的氛围,鼓励孩子与我们合作,因为他们关心自己,也关心我们。
我们想树立一个榜样,在互相尊重的平台上与人沟通,无论是在同年叛逆的青春期,还是长大成人,以后都能受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