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之悟。
学艺四境,
1)作文如写字,养成纯正的手法不易,丢开恶劣的手法更难,孤陋寡闻的人往往辛苦半生,没有摸上正路,到发现自己所走的路不对时,已悔之太晚,想把“先入为主”的恶习丢开,比走回头路还更难更冤枉。
2)学艺四境:疵境、稳境、醇境、化境。作文有如写字,在初学时,笔拿不稳,手腕运用不能自如,所以结体不能端正匀称,用笔不能平实遒劲,字常是歪的,笔锋常是笨拙扭曲的。这可以说是“疵境”,特色是驳杂不稳,纵然一幅之内间或有一两字写得好,一个字之内间或有一两笔写的好,那就全体看去,毛病挺多。如果他略有天资,用力勤,多看碑帖笔迹,多临摹,多向书家请教,他对于结体用笔,分行布白,可以学得一些规模法度,手腕运用的比较灵活了,就可以写出无大毛病、看得过去的字,这可以说是“稳境”,特色是平正工稳,合于规模法度,却没什么精彩,没有什么独创。如果想再进一步,就需再加揣摩,真草隶篆各体都须尝试一下,各时代的碑版帖札须多读多临,然后荟萃各家各体的长处,造成自家所特有的风格,写成的字可以算得艺术作品,或奇或正,或瘦或肥,都可以说说得上美,这可以说是“醇境”,特色是凝炼典雅,及人工之能事。但是这仍不是极境,因为她还不能完全脱离“匠”的范围,任何人只要一下功夫,到功夫成熟了,都可以达到,最高的是“化境”,不但字的艺术成熟了,而且胸襟学问的修养也成熟了,成熟的艺术修养与成熟的胸襟学问的修养融成一片,于是字不但可以见出驯熟的手腕,还可以表现高超的人格,悲欢离合的情调,山川风云的姿态,哲学宗教的蕴籍,都可以在无形中流露于字里行间,增加字的韵味,这种极境只有极少数幸运者才能达到。
3)作文正如写字,用字像用笔,造句像结体,布局像分行布白,习作就是临摹,读前人的作品,犹如看碑帖墨迹,进益的程序也可以分为“疵”、“稳”、“醇”、“化”四境。
4)“稳境”虽平淡无奇,却极不易做到,而且不经过“稳境”,较高的境界便无从达到,由“疵境”进到“稳境”的阶段,最需要下功夫学规模法度,小心谨慎地把字用得恰当,把句造的通顺,把层次安排得妥帖,我作文比写字所受的训练较结实,至今我还在基本功上着意,除非精力不济,注意力松懈时,我必尽力求稳。稳不能离规模法度,这可分两层说,一是抽象的,一是具体的,抽象的是文法、逻辑以及古文家说“义法”,西方人所谓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在这上面再加上一点心理学和修辞学常识,就可以对付了。
抽象的原则和理论本身并没有多大功用,他的唯一的功用在帮助我们分析和了解作品。具体的规模法度是在模范作品中去找,文法,逻辑,义法等等在具体实例中揣摩,也比较更彰明较著。为初学说法,模范作品在精不在多,精选熟读透懂,短文数十篇,长著三数种,便已可以作为达到“稳境”的基础。读每篇文字须在命意、用字、造句和布局各方面揣摩,字,句、局三项都有声义两方面,义固重要,声音节奏更不可忽略,既叫做模范,自己下笔时就要如写字临帖一样,亦步亦趋地模仿它,我们不必唱高调轻视模仿,古今大艺术家,据我所知,没有不经过一个模仿阶段的,第一步模仿,可得规模法度,第二步才能集合诸家的长处,加以变化,造成自家所特有的风格。
4)练习作文,一要不怕模仿;二要不怕修改,多修改,思致愈深入,下笔愈稳妥,自己能看出自己的毛病才算有进步,严格地说,自己要说的话是否从心所欲的说出,只有自己知道,如果有毛病也只有自己知道的最清楚,所以文章请旁人修改,不是一件很合理的事。文章要做得好,必须经过一番只有自己知道的辛苦,同时必有极谨严的艺术良心,肯严厉地批评自己,虽微疵小失,不肯轻易放过,须把它修到无疵可指,才能安心。
5)有些人在“稳境”不能进到“醇境”,他们的毛病在成立了一种定型,便老守着那种定型,不求变化,一稳就定,一定就一成不变,由熟以至于滥,以至于滑。要想免除这些毛病,必须由“稳境”重新尝试另一风格,如果太熟,无妨学生硬;如果太平易,无妨学艰深;如果太偏于阴柔,无妨学阳刚,在这样变换已成风格时,我们很可能得回到另一种“疵境”,再由这种“疵境”进到“熟境”,如此辗转下去,境界才能逐渐扩大,计较才能逐渐成熟,所谓“醇境”大半都须经过这种“精钢百炼”的功夫才能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