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一书,高中时就已约略读过,那时是在教材的引导之下去读的。那时的社会讨伐封建制度,批判封建思想,人们对《红楼梦》的解读往往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
时至今日,依然记得课下注解对《红楼梦》思想内容的概括:以宝黛爱情悲剧为主线,以金陵贵族名门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由鼎盛走向衰亡的历史为暗线,展现了穷途末路的封建社会终将走向灭亡的必然趋势。
这种贴标签式的解读方式固化了我对作品的理解,限制了我的思维方式。于是,当时的我深深同情宝玉与黛玉这对封建社会的受害者,对宝钗这个“封建力量的帮凶”实在是深恶而痛绝之!
上大学后,开始有了独立的思考,不再允许自己的大脑只做别人思想的跑马场,于是再读《红楼梦》时,便开始厌弃教材编订者对《红楼梦》做出的标签化的过度拔高的理解。开始更多地从人物本身出发,设身处地地体会其喜怒哀乐。开始不喜林黛玉的尖酸刻薄,反而逐渐被宝钗的宽厚大度,文静贤淑所吸引,对小说的内容多了一些更深刻的理解,对其主旨有了较深较细的把握。
曹雪芹将公子王孙、丫鬟仆婢男男女女一干人等悉数囊括入《红楼梦》,其中种种恩怨错杂,爱恨交织,难以尽数。上至皇家,下至陋室,僧尼道姑,贩夫走卒,清教名士,三教九流,大雅大俗,俱会于此,一幅当时社会众生图,可谓鸿篇巨制!如若非将其主题固定于反对封建制度,恐有强拉硬拽、失之偏颇之嫌。
那么,《红楼梦》的主题到底是什么呢?我们不妨从《红楼梦》开篇“作者自云”之言中细究一二。为便于观览,特摘原文如下。
作者自云:因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而借“通灵”之说,撰此《石头记》一书也。故曰“甄士隐”云云。但书中所记何事何人?自又云今风尘碌碌,一事无成,忽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一一细考较去,觉其行止见识,皆出于我之上。何我堂堂须眉,诚不若彼裙钗哉?实愧则有余,悔又无益之大无可如何之日也!当此,则自欲将已往所赖天恩祖德,锦衣纨袴之时,饫甘餍肥之日,背父兄教育之恩,负师友规谈之德,以致今日一技无成、半生潦倒之罪,编述一集,以告天下人:我之罪固不免,然闺阁中本自历历有人,万不可因我之不肖,自护己短,一并使其泯灭也。
细思之,这段“作者自云”所讲意思有三:
作者曾经历锦绣繁华生活,当锦绣褪去,繁华落尽,静言思之,仿若梦幻一场,故曰“因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此其一也。
盛赞闺阁中众女子之行止见识,表达对昔日所遇女子的敬佩之情,有“忽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一一细考较去,觉其行止见识,皆出于我之上”为证。此其二也。
对因昔日锦衣纨绔,荒废时日,终至而今一技无成,半生潦倒之局面的后悔之情。作者自言“悔又无益”,并进而言及今日乃“大无可如何之日”,实是写出作者当时身处无法改变的潦倒境地,即使再后悔,也已悔之晚矣。“无可如何”即“无可奈何”,非但“无可如何”,且“大无可如何”,情感强烈,愧悔之情,溢于言表!此其三也。
推敲文字,品评思想,不能不说《红楼梦》是曹雪芹根据自身经历写出的一部带有自传性质的小说!
作者于潦倒境地,思及往日繁华种种,人物万千,念及师长劝诫,悔之无及;兼而表达对众闺阁女子的尊重与敬佩;同时表达作者历经繁华与落魄后终觉人生如梦,万事终空的无限感慨!
这就是小说的主题。
有诗为证:
为官的,家业凋零;富贵的,金银散尽;有恩的,死里逃生;无情的,分明报应。欠命的,命已还;欠泪的,泪已尽。冤冤相报实非轻,分离聚合皆前定。欲知命短问前生,老来富贵也真侥幸。看破的,遁入空门;痴迷的,枉送了性命。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一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这是【飞鸟各投林】的曲词,见于《红楼梦》第五回“贾宝玉神游太虚境,警幻仙曲演红楼梦”,本回中共有有十四支曲子,前有【红楼梦引子】做引,后有【飞鸟各投林】做结,中有十二支曲子分别演绎红楼梦中十二女子命运。第五回是全书情节的总纲,结尾的“白茫茫大地真干净”也应是“红楼梦”的最终结局。可见曹雪芹本是早已为红楼梦安排好“终归于空”的结局了。
由此看来,高鹗的续写,也确是错堪了曹雪芹之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