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主动参与公益到今天,算来已经有10年时间了。(小时候很多时候都是被公益)这些年在公益行业最重要的一个发现和感悟是——公益机构的研发成本是“看不见”的成本。大家都知道创新研发是机构可持续的动力源,但鲜有资助人会愿意为一个公益项目的研发买单。资助人总是希望每一分钱用在受益人身上。 我们正是发现了这个痛点,并试图给这个行业提供开源的研发支持作为我们机构的定位。这个系列的文章就是和大家分享一下,我们是怎么来研发公益产品的,更进一步,一款尖叫公益产品是如何设计的。
我们可能是最早在公益行业里提出公益产品的概念。2009年我们第一个公益产品‘绿行棋“出炉,用一款桌游传播世博会的绿色出行理念。
之后以急猴猴和糊兔兔这个品牌先后研发了环保桌游、安全桌游、语文桌游等实体产品和APP游戏产品近20款。除此之外,去年整理了一下,前前后后原创的公益产品有168项。其中,长江大桥跑,接力看世博,赶碳乐园,星巴克绿色社区服务等获得了多项大奖。 我们同时还用研发支持的方式孵化了30多个机构和团队。很多已经成为行业的排头兵,比如,生态保护的秘境守护者、残障赋能的畅炯视障、虐童保护的小希望、文化传承的来自大山。
我们把公益产品主要可以分为三类。 正向,平行和翻转
第一类”正向公益“产品也是最传统的,最普遍的——授人以鱼。我把它称之为“剩余价值正向转移”。比如冬天捐衣,地震捐钱,给没书的孩子捐书。
捐钱捐物,基本都是把多余,剩余的物资,捐给需要的人。 所以,前提是你有,不光有,你还得有剩余。这也是为什么很多都是有钱人做公益,毕竟他们拥有的最多。而接受剩余价值的一方则是被动的,被认为是没有价值或缺少价值的。比如社区独居老人,比如残疾人士或留守儿童。
这类产品的优劣都很明显。优点是快速简单可复制。 产品周期短,需求容易匹配,物资交付既完成。同样弊端也很明显,价值转移由高到低,双方之间处于不平等关系。 给予方高高在上是恩人,接受方低人一等是弱者。产品缺乏可持续性。有很多文章分析这个类型,我就不赘述了。
第二类”平行公益产品“就是现在比较推崇的——授人以渔。在这里我称之为“价值的平行转移”。 比如给农村妇女培养劳动技能,教会孩子如何阅读。
2008年汶川地震,我组织星星港的志愿者赶赴灾区(星星港是上海第一家由失独老人发起的自助助人帮助更多失独老人的机构),20多个志愿者在灾区,用他们的方式,帮助地震中失去孩子的父母重新找到生活的希望。
再比如,2012年我们发起了一个项目叫微笑100天。 我们发现很多时候山区的学校不是没有图书馆,而是图书馆没有被有效利用。而同时,很多人希望去支教,但一来没有专业资质,二来也很难保证长期支教的时间。 微笑100天就是以一个学期为单位,招募志愿者,通过一周的培训上岗成为山区小学的图书管理员。除了管理图书外,还可以带领孩子们开展和阅读有关的游戏,培养孩子们的阅读兴趣和习惯。
这类产品更关注可持续性。个人或机构将一种能力赋予受助群体,使之能自力更生创造价值。 比如给孩子们捐书是不够的,还要培养他们阅读的兴趣和习惯。 仅仅捐钱给穷人也是不行的,要让他们学会谋生的技能。把价值转给没有的人,使之拥有同样创造价值的能力。构成了我们所说的平行公益产品。
平行公益产品和正向公益产品虽然都是一方的优势价值的输出,区别是,平行公益产品输出价值的同时,没有失去自己价值,而很可能自己的价值还有增长,比如当我们教会牧区的妇女如何用牦牛绒编织围巾的技能,这个技能并没有从我们身上失去,反而通过这个项目,使得我们的技能产生更大的价值。而正向公益产品当你捐钱、捐书、捐电脑的时候,这些物品的所有权发生了转移。 你不再拥有。
平行公益产品的优点是,平等和可持续。一个项目带动的是长久的改变。 弊端是项目通常周期比较长,不如第一类来得立杆见影。 通常也要投入很大的执行资源,需要多方合作。 此外,对施助机构的专业技术门槛要求较高。
第三类翻转公益产品,源自于第二类平行公益产品。也是这篇文章主要介绍的一种类型。 翻转公益产品的显著特征就是寻找价值的反向价值差,发现并放大传统受益人的优势价值——“投资弱势群体的优势价值”。也给大家介绍2个案例。
来自大山-民族传童。我们多多少少都会参与过正向公益活动,有爱心的叔叔阿姨,哥哥姐姐筹集各种物资,书、电脑、文具然后捐赠给山区贫困地区的孩子,通常现场还会组织一个捐赠仪式,除了拍照为证外,老师往往会组织孩子们唱一首耳熟能详的歌——《感恩的心》。你可以脑补这个画面,唱着感恩的心的孩子们,并没有感恩的笑容。 这是正向公益的场景。 平行公益的场景是,一群有爱的支教老师,赶赴山区,用青春和热血给孩子们上英语课。而这些孩子里的大多数,可能一辈子都用不上英语。来自大山采用的是翻转公益模式,通过了解他们民族最骄傲的才艺和文化,再从寨子里把老艺人请进学校,组建文化社团,把他们自己最喜欢最骄傲的歌唱、舞蹈、手工和文字、历史传承给孩子们。同时,再邀请孩子们来上海演出,展示他们的才华。 你也许可以想象,当这些大山孩子站上大都市的千人剧场舞台,他们是如此的骄傲。 我们是想让孩子们感恩,还是希望他们骄傲?
碰擦擦——中途视障人士舞蹈训练。想到中途视障人士,我们想到最多的公益模式可能就是带他们出去“听”世界。 腾讯曾经发起一个很知名的公益活动——为盲胞读书。 我暂且不评价这个项目是否有真正的帮助到视障人士,就从模式而言,属于平行公益产品。想象一下假如有这样一个场景,当你想学跳舞,走进一家舞蹈学校,结果你的舞蹈老师居然是一位像闻香识女人里男主角这样的舞蹈老师,你会是如何感受? 而碰擦擦产品设计的逻辑是,通过给视障人士开舞蹈培训班,把他们培养成舞蹈老师,再让他们培训青年白领跳舞。把视障人士的感知能力放大,再通过这个价值来感染更多的视觉正常人——你还有什么做不到呢?
翻转公益和平行公益的区别在于,我们彻底放下了我们是优势主体的姿态,去欣赏原本是弱势群体的优势价值。给他们创造一个骄傲的场景,让他们的价值得到最大的掌声。
一个人在黑暗中,不是你给他光明他就光明,他也许更愿意躲在自己黑暗的洞穴中。真正的光明来自我们自己追求光明的信心。
希望以上的思考对大家有所帮助。
张宁
2016/5/12提笔 完成于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