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我在得到上订阅了万维钢的《精英日课》,也订阅了熊逸的《熊逸书院》。万维钢是解读新书的,熊逸是解读旧书的,俩人正好凑成了一对儿。我是他们俩的粉丝。
之前熊逸的专栏刚开的时候,万维钢问了熊逸三个问题,他俩互动了一下,十分带劲。上礼拜周末,熊逸礼尚往来,也问了万维钢了一个问题,《说精英,谁是精英》。
熊逸角度刁钻。他说,如果精英和普通人真正的差异在于思维模式的不同,那么他和万维钢都应当算作精英。但这一点并不会被所有人认同,比方熊老师喜欢在傍晚时分去买贱价处理的剩菜叶子,那么在菜贩子眼里,他肯定算不上精英。所以呢,精英的评判标准就不应该是思维方式了,而应该是一个人在社会中地位的排序。就像是一个小学某班级中,某个孩子考试考了98分,很不错,但是他们班除了他之外,全考了100分,那这个孩子就只能算是个垫底的。
一个人的排序越高,所拥有的核心资源也就越多,能干的事情也就越多,羡慕他的人也就越多。所以那些在社会中排序靠前的人,才应当算作是精英。那么问题出现了,一个人在提升他社会地位排序的过程中,不一定靠的就是他的思维方式,也有可能靠的是心机或者色相,那么一个人的思维方式跟他是否是个精英之间到底又有什么关系?
二、
万维钢很快就回复了熊逸,他总结道,熊逸的问题其实是,“读书”和“精英”之间到底有多大关系。然后他从三个角度回答了熊逸。
第一个角度是排序问题。万维钢表示这世界不仅只有社会地位的排序,还有幸福感排序和智识排序以及其他。其他不多说,不重要。社会地位的排序本质上不可控制的,因为想要让自己的社会地位排序上升,仅仅只跟运气相关。幸福感排序很主观,你是王思聪,你坐拥万千美少女,但我不追求这个,我喜欢玩手机,我喜欢打游戏,你再有钱干我鸟事?但是智识排序就不一样了,我看书越多,懂的越多,那我的智识排序就是要比你靠前。所以在万维钢的眼中,智识排序才应该是评判一个人是否是精英的标准。读书可以提高一个人的智识排序,而智识排序高的人在其他排序中的位置也不会有太大问题,身居高位而一脑子浆糊的和见识卓绝而蜗居底层的都是罕见的特例。
但是,这世上就是会有一些特别厉害的学者,他们主动选择不去争夺更大的权力和更多的财富,万维钢认为这里除了运气不可控之外还有一个因素就是代价问题。
于是第二个角度就是代价了。如果疯狂追求社会地位排序,将会非常辛苦,付出很多牺牲,而这些牺牲很可能压根就不值得。我们爬到一定程度,做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难道不跟好么?所以真正的精英也不会一味地去追求社会地位,而是去追求“自由”(我认为他这里的“自由”其实是liberal arts里面的liberal,我之前写过有关《为人文教育辩护》里面提到的“人文”)。因为他们知道,拥有了“自由技艺”(也就是我所认为的人文知识),很容易成就更大的事,得到最高级的幸福感,这种幸福感来自于“be part of something bigger than yourself”,而这些,也不是单单靠心机和色相能够摆平的,需要智识水平,也就是多读书。而且如果一个人能够达成那种成就,谁还在乎菜贩子的看法呢。
接下来是第三个角度,万维钢给这一部分的小标题取名叫做“算法和复杂”。简单讲就是,如果我学会了一堆解决问题的方法而没有任何所谓的liberal arts,那我实际上就把自己活成了一个算法。这种人是不能称之为精英的,因为他们更像是一个工具。而一个拥有更高智识水平的精英,将会比这些工具人拥有至少两个方面的优势。一方面,工具人只能以一种if……then……的方式处理他的生活,一旦没有了if,他就歇菜了。但精英就不会,在没有人告诉他们应该怎么办,在没有固定套路,在没有已知对错的情况下,精英仍然可以做出更好的决策。另一方面,因为精英拥有更高维度的思维方式,于是就会有一个特别明显的用处,就是可以在智识上碾压那些非精英们。好比一个人天天跟某个精英说单身怎么不好,精英被说烦了,他就有本事一直举证举到那个叨逼叨的家伙想要赶紧离婚。
三、
万维钢是我的偶像,他说什么我都觉得对。
万维钢的观点在理论上没有问题,而且在一个很长的时间跨度中也应该不会出现什么差错。这世界上几乎所有人都在说读书的好处,同时我也体会到了读书的好处。然而悲剧的是,从来没有谁提到过追求所谓的“自由技艺”、追求所谓“精英”的自我认同将会遇到怎样的麻烦。不得不说,熊逸所举的菜贩子的例子,其实才更符合当下的现实情况。
熊逸在讲《易经》的时候稍稍提到过这样一个故事。某一天,他近距离观察了某位《周易》“大师”的算卦全过程,眼睁睁地看着大师从他的一位亲人手里骗走了一千块。熊逸研究国学的,他研究的程度至少已经到了每一卦每个爻辞的解释的依据到底是什么,也就是说他自己是会算卦的,而且他还能看出来那些“大师”在算卦时哪里是有问题的,甚至可以指导“大师”。那么就奇怪了,为什么熊逸会选择“眼睁睁地看着大师从他的一位亲人手里骗走一千块”呢?这其实就是精英的无奈。他说耶稣早就替他回答了这种问题:“先知在本乡本地从来得不到尊重。”
其实这个现象经常会体现在拥有老人的家庭里。老人被骗,孩子们识破了骗局,但即使孩子再苦口婆心,老人会听么?不会听。老人犯错,孩子们想要耐心地去教老人,老人会学么?他们根本懒得搭理你。一样的道理,一个懂很多的人,在平日里的生活中,他周围的人会听他说那些他懂的东西么?答案也是一样,没人听。就算有人给你面子会听,你一时间口若悬河,举例证实,甚至还修辞比喻,结果呢?他们会说你怎么总是一板一眼地讲道理,好没意思,你说的那么多都没用。
读书有什么用?没什么用。除了让你自己知道一些东西之外,没有任何作用。你周围的人依旧觉得你是那个会尿裤子的二狗,你什么都不懂。而且由于你把时间都用来读书了,你跟那些叫你二狗的人娱乐不同步,你没看那个电视剧,你没玩那个游戏,你反而在你的环境中变成了一个什么都不知道的人,变成了一个Low货。
唯心地讲,你的世界是你的智识成就的,你周围小伙伴的世界是他们的智识成就的,这两个世界并不是一个世界。当一个人看到一件违背自己所理解的世界的事情时,他会本能地纠正这个错误。纠正这个错误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纠正自己,一种是纠正别人。虽然这件事在道理上讲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但实际上人们往往会选择纠正别人,因为这样做很方便。你不对,你傻逼,你三观不正。
读书多了是可以提高一个人的智识,是可以让自己见多识广,是可以让你发现很多事情背后的原理和真相,是可以让你发掘出真正美的东西。但如果你所处的环境没人拥有这个智识,而你却掌握了真理,那讲道理,你理应被看做是一朵奇葩。因为你在你的环境中,你确实是不对的,你确实是个傻逼,你确实三观不正。就像是当年推崇日心说的科学家们,都被认为是在胡说。
人是需要社会认同的,而你得不到,怎么办?你很痛苦,而且只能忍着,于是越忍越孤独。最后要么习惯了孤独,变成了一个孤独的人。要么像熊逸一样,粉饰太平,看着亲人被骗,无能为力。精英?二狗,咱们还是别做梦了,来打两把游戏吧。
四、
有时候觉得孔子的思想很对,做一件事情的时候还是不要再在这上面多加一层意思了,就像是为了成为精英而读书这种事。
虽然我很赞同万维钢的观点,读书多的结果确实会像他说的那样,智识提高,见多识广,定位准确,能够很好地为自己的人生做出决策。但是说到底,这些都是读书的副产品。如果我读书是为了成为精英,最后却没有成为精英,那么读书带来的就只有痛苦了。而且如果我还执着于通过读书改变我的环境,想让我周围的人的世界跟我的世界重合,那么就不仅仅是我一个人在痛苦了,事实上我还把我的痛苦散播给了小伙伴。
我不希望看到世间充满痛苦,所以我想说,虽然没事看看书是好的,但也别真觉得读书就有多么了不起了。读书读得多,大不了可以经常抖机灵,让小伙伴体验一下什么叫做冷幽默。不过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永远告诉自己的是,我是二狗,二狗比较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