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4)琼瑶Facebook交代身后事:我们可以怎样面对生死?

文/张涵予

1.

著名作家琼瑶昨天在她的Facebook上发表了属于她“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封信”,内容是写给儿子儿媳的,对自己身后事的决定。言辞朴素坚定,表明了她的生死观。

为什么这样私人、敏感又重大的决定要在网络上公开?琼瑶阿姨说,因为最近看了一篇名为《预约自己的美好告别》的文章,有感而发想到自己的身后事。之所以对外公开自己的决定,是希望“万一到了自己该离开的时候,不会因为后辈的孝心和不舍,而让自己的躯壳被勉强留住受到折磨,也希望儿子儿媳别被自己‘生死的迷思’给困惑住。”

与现代社会中绝大多数人们选择在重病期借助高明的医疗手段延续即将终结的生命不同,琼瑶阿姨这样叮嘱儿子:

无论生了任何重病,她都——

不动大手术

不送加护病房

绝不能插鼻胃管

各种急救措施也不需要

一切,只要让她没痛苦地死去就好。

她说能够为自己的离去方式做主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而这封公开信她是抱着“正面思考”写下、发出,她希望能够对传统社会中牢不可破的生死观有所改变。

对于人们非常看重的身后事,她的愿望同样简洁:

不用任何宗教的方式悼念,火化后采取花葬方式,不发讣文、不公祭、不开追悼会,不设灵堂,不要出殡,一切从简。

她说自己即将迈入80岁门槛,活到这个年纪心里全是感恩,“没因战乱、意外、病痛等原因离开,一切都是上苍给的恩宠”,所以,从此以后,“会笑看死亡”。

因为这封信,一位温和、独立而强大的女性形象跃然我眼前。

2

琼瑶阿姨在做一件很严肃的事,她身体力行这个观念:如果可以选择,我们的死亡方式由自己来决定。她选择:在重大疾病面前,不做无效医疗,不做过度治疗,让身体在不遭受更多痛苦的情况下安然离去,保留生者最后的尊严。这是一个极其严肃的决定。

笔者在《预约自己的美好告别》一文中读到这样一个故事。

一位已经76岁的老人独自在森林散步时,被一条响尾蛇(毒蛇)咬了。他的女婿发现后,赶紧将老人与蛇送往医院。

“是剧毒的响尾蛇,得注射血清。”医师告诉家属,若不注射,老人可能四小时就会走了。

家人召开家庭会议后,最后的决定是不注射了。

因为这位老人是阿兹海默症患者(俗称老年性痴呆),他在生前曾表达过,他痛恨这个病,希望未来能有自然死亡的机会。家人认为,这条蛇,是上帝派来给老人家的礼物……

文章说,台湾阳明大学医管所杨秀仪副教授曾在台北仁爱医院分享这个例子时,他问台下医生们,“如果你是这位医师?会不会帮病患注射?”在场的医生举起手。

他又问,“如果你是这位患者?会不会希望医生帮你注射?”现场一片静默。

杨教授说,“寿终正寝,是每个人的期待,如果不出意外,大部分的人都可以活到‘寿’的阶段,问题是我们的‘终’呢?现在老人的寿命大都延长了,健康却恶化了;病痛延长了,死亡缓慢了;寿命延长了,痴呆严重了。”

老人的家人尊重老人生前的遗愿,不想看到他虽然寿命延长了,但是痴呆严重了,每天活在混沌当中,失语、甚至可能失明…所以,他们放手让老人离去。这个选择恐怕是对老人和家人最好的决定。

这个案例是一个很好的提醒:在已经老龄化的社会中,患者、家属和医生这三方都需要来思索一个共同的生命议题——活着的时候,我们该怎样面对死亡,迈向善终?

死亡应该被坦率地谈论,而不是处处回避。它不该是一个文化禁忌与恐怖议题,而是我们对自己生命的负责,对生命真相的凝视。

3.

逝者的愿望应该被尊重。虽然现状并非如此。

亲属们往往因为自己的生死观念,情感因素,或者道德因素,无法做出放弃治疗的决定。在2014年李小冉主演的电视剧《大丈夫》中,她的父亲做主为已经脑死亡的母亲拔掉维系生命的管子,李小冉知道后大闹医院并要和父亲决裂。那一幕正是现实情况的一个戏剧化了的缩影。

我朋友的奶奶是一位基督徒,老人希望死后能够以基督徒的方式举行简单的仪式,请教会的唱诗班唱唱诗,念念圣经,送她走就好了。但她的儿子说,没有人这么做,你就别再管了,还是应该举办追悼会,请客吃饭收礼包。

在集体社会氛围中,人们还不习惯于传统习俗不同的方式,逝者的心愿并不能够被很好地对待。

然而事情在一点点变好。

2013年6月,北京生前预嘱推广协会成立。他们提出“尊严死”(Death with Dignity)的理念,全力推广这样一件事:在人们健康或意识清醒时签署一份嘱托协议,说明清楚,在不可治愈的伤病末期或临终时,要或者不要哪种医疗护理。他们说,帮助临终者实现符合本人意愿的“尊严死”,是对生命的最大尊重。

尽管这样一份协议在我们国家还不具备法律效应,医院到时仍然需要征求家属签字,但至少在事情发生时,这份嘱托能够代表患者表达自己的意愿。

浪花溅起,带动波浪卷来。琼瑶阿姨的做法正是那一朵漂亮的浪花,拍向沉寂的海面,也卷起高空中一记响亮的浪声。它在挑战我们习以为常的观念的同时,也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生命有很多可能性,不要等到生死弥留之际,再去精疲力竭地维系生命,我们可以提前做好必要的准备。

我们无法决定怎样来到这个世界,却可以决定想怎样离开这个世界。

4.

莎士比亚说,“懦夫在未死以前,就已经死了好多次;勇士一生只死一次,在一切怪事中,人类的贪生怕死是最奇怪的事情。”在万物循环中,花开花谢,枯萎凋零,被视为自然,唯独在人类社会中,死亡被视为恐惧与禁忌,不愿被提及。

——《预约我们的美好告别》

中国文化一向对死亡格外避讳。死字最好不讲,遇到卖棺木或者寿衣的店要敲敲木头或者呸呸两下,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习俗都在表达对死亡的恐惧。谈论死亡,一直是不吉利的事。

可是,不提及就不存在吗?

一位40多岁的大姐曾经和我分享过她父亲的故事。

她的父亲从小就是一个天不怕地不怕特别有反叛性的人,年轻时参军入党,带兵打仗,是一位很杰出的将领。他的性格非常坚毅,但对家人又特别细腻,甚至比母亲都要细心,把她和妹妹无微不至地照顾着。在他生病之前,父亲一直是她和妹妹心中的偶像。直到她的父亲被确诊得了癌症。

生病后,老父亲马上为自己安排住院治疗,他要求家人一定要尝试各种方法各种新药为他治疗,哪怕砸锅卖铁都可以。他疑心医生不好好给他治,输的每一瓶液体都要亲自看过药名,吃的每一盒药都要亲自检查以免弄错;他要求大姐陪在自己身边照顾他,其他人他都信不过。整个过程持续了几年,这位大姐说那几年他的父亲仿佛变了一个人,像一个吸干人所有力量的黑洞,而她几乎成了一个神经病,整个人到了崩溃的边缘。

直到父亲离去,她依然无法理解原来那个天不怕地不怕、英武细腻的男人,为什么在死亡面前变成了一个全家人完全认不出来的,如此惧怕死亡的人。

我一直记得这个故事,也一直试图在脑海里勾勒这位父亲的画面。我无法知道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他成了家人眼中的陌生人,我猜,或许是因为对死亡的陌生甚至漠视吧。他成功而自信,手握权力,也许从未想过有一天自己会死去,会失去对生命的掌控,会失去所有曾经引以为豪的能力,躺在病床上成为一个“弱者”;他所营造的一切都会留在那里,什么也带不走。或许,就是这一份终将失去,终将一无所是的事实,让他在最后两三年的日子里,变成了一个疯狂的抓取者,拼命抓住任何一根救命稻草,只要活着。

4

临终的人需要爱和关怀,也需要一些更深远的东西,他们需要发现死亡和生命的意义,没有这些,我们所给予的安慰终究并不足够。

——索甲仁波切《西藏生死书》

有人说,因为你从未好好活过,所以如此惧怕死亡。但真是这样吗?上面这个故事里的老父亲,似乎已经拥有了非常成功非常志得意满的人生,但他依然如此惧怕死亡。反而,许多偏远山村里的老人,过着看起来十分卑微渺小的生活,但他们在死亡面前反而从容得多,接受人生一世,草木一秋的事实,乐天知命。

人啊,越把自己看得重,越难告别舞台。

这是一个人人都说“我很重要”的年代,是的,从建立独立、完整的内心的角度来说,我们每个人都很重要,我们应该找到“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建立起真正的自信。但这也是个吊诡的命题,自信并不等于唯我独尊。事实上,我们内心越独立越自信,心理上反而越可以把自己看得很轻,越能将个体生活融入自然和整体,行动上做有价值的事,又能把个人得失看得很轻。

我相信比起生活上的精彩,精神和心灵层面的探索与完整更为重要。求生愿望是很自然的事,在逆境中,我们常说无论如何都要活下去;但在生命已经无法逆转的时候,也许松开手,达观地说再见,不失为另一种大无畏之勇气。

在《最后十四堂星期二的课》中,罹患肌萎缩症的莫里教授这样说,“为什么思考死亡这个问题就这么难呢?我们大多数人都生活在梦里。我们并没有真正的在体验世界,我们处于一种浑浑噩噩的状态,做着自以为该做的事。那么,去面对死亡,拂去外表的尘埃,你便看到了生活的真谛。当你意识到自己终要死去时,你看问题的眼光也就大不一样了,学会了死,就学会了活。”

莫里的这段话给我了启示。

原来,我们从未学习过“死亡”,也从未认真探寻生命的真相。从诞生到长大,围绕着我们的是一大堆被赋予的概念和价值观,以及别人如何度过自己一生的模板。大多数时候,我们只知道努力读书,努力工作,努力赚钱,努力积累物质和名气……我们一直在很费劲地学习如何在台上演出,朝着一个看似正确无误的目标进军,却没有回过头看看这其中可能存在的荒谬,更没有学习如何在落幕的那一刻,从容优雅地告别舞台。要知道,戏总会结束的呀。而生死的议题,恐怕才是生命中除了吃饭最重要的事。

我们的学校、社会和家庭,几乎没有人讲这门课:死亡。死亡意味着变得“无用”,而这是个被“有用”主导的系统。可人人终究走向“无用”。

不如,提前把“无用”带入日常生活。人常说,生死之外无大事,那么,对于死亡这件大事,我们是否过于知之甚少呢?

而了解死亡,意味着了解我们的整个生命,必然会带出“生命的意义与价值,人该怎样活着”这类哲学命题。几乎每个年轻人都问过“生命的价值是什么”这问题,不是吗?那,我们是否找到了这个答案呢?

生命数载,必定会经历无数挫折与挑战,痛苦和伤害。在痛苦面前,很多人逐渐变得麻木,习以为常。我们拿出毕生的时间去解决生活中具体的难题,却很少人持之以恒面对内在的苦痛与无助,似乎我们的心灵是无关紧要的事。然而生活常常跟我们证明:心若不安,紧握在手的一切东西都不会令我们真正安详、放松、快乐。

唯有如实面对内心的困境,才能在活着的每一天全力以赴,毫无保留。务实地说,我们需要在生命中引入“让每一天都死去”的观念,如此才能轻松地迎接每一个新的日出。

让身上的背包更轻一些,尝试什么都不带上路,充分感知毫无负担的生活。迎来送往的每个人、事、物,都只是和我们有缘暂时相遇而已,来时欢迎,别时祝福。以一个生命的服务者和保管员的心态做事、待人,我想,即便什么东西失去了,似乎也不会成为多大的执着。如果我们真的相信万物一体,活着,死去,不都在这个不停流转的时空中吗?

5

“对已经做了准备和修行的人来说,死亡的来临并不是失败而是胜利,是生命中最尊贵和最光荣的时刻。”

——索甲仁波切《西藏生死书》

在古印度传统中,人的生命需经过下面四个阶段:

假设人可以活到100岁(古印度人的寿命很长的哟)

1-25岁是成长和求学期,处在这个阶段的人以学习为主,不是学书本知识,是学习生活的技能和生命的各种知识;

26-50岁,人开始建立自己的家庭,结婚生子,承担起家庭和社会职责,认真工作,照顾家庭;

51-75岁,渐渐从社会舞台和家庭中心中淡出,借助过去50年所学习到的智慧和经验,成为家庭中提供咨询和指引的智者;

76-100岁,是人的灵性生活期。人可以选择归隐山林或者独自栖居,冥想、独行,探索生命的真谛,为离去做好准备。

所以整个生命过程,是一个入世到出世的过程,从青涩到高峰再到平静。

在印度传统文化中,死亡并非一个结束,而是另一个开始。我们的一生都在为死亡做准备,几十年的学习、探索、建功、完结,这一切最终是为了人的灵魂能够迈进下一阶段,实现生命真正的升华。死亡是生命最重要的华彩乐章。

在西藏的传统中,死亡时刻的重要性不亚于出生,人们会非常郑重地对待。大声哭泣不被欢迎,逝者在此时刻需要的是宁静和祝福,这样Ta的灵魂才能安然离去。生命和死亡是一体的,死亡是反映生命整体意义的一面镜子。

这个生死观是不是很有智慧?

6

我的宗教是生——死——无悔。

——密勒日巴尊者

关于生命的学习,永无止境。我们所看到的,并非我们以为的那样。生命如此浩瀚而广阔,生活也总在给我们各种提醒和暗示。我们是否在自以为是中,错过了探秘的各种时刻呢?

就像琼瑶阿姨说的,

“生时愿如火花,燃烧到生命最后一刻。死时愿如雪花,飘然落地,化为尘土!”

这是琼瑶一生的信条,也为每个提及死亡而惴惴不安的人,提供了另一种可能性。做一个平凡的人,尽情爱,尽情笑,用心提供服务,当离去的信号来临时,就别再贪恋这繁华红尘,投身向另一个世界吧。

愿我们的心,始终自由;愿我们的灵魂,始终平安。

——End

作者介绍:张涵予,微信号“生命是一场创意之旅”创办人,独立采访人,心灵探索者。推广生命教育和自然疗法。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5,794评论 6 498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2,050评论 3 391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61,587评论 0 351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7,861评论 1 290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6,901评论 6 388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0,898评论 1 295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9,832评论 3 416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8,617评论 0 271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5,077评论 1 308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7,349评论 2 331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9,483评论 1 345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5,199评论 5 341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40,824评论 3 325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442评论 0 21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632评论 1 268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7,474评论 2 368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4,393评论 2 352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我是个“琼瑶迷”,从高中时代偷偷阅读她的《窗外》开始...... 前几日,突然在网上看到一则关于琼瑶的新闻,...
    晚起画蛾眉阅读 653评论 0 2
  • 大家好 我是 嘿白灰 ( Q1481413286) ▼ 01 朋友圈的所有合照,我今天都删了,花了我大概一个钟,反...
    嘿百灰eve阅读 315评论 0 0
  • 在最开始和最最后,都是一次新的起飞,你相信吗? 在被诗意濡湿的心灵里,我们渐渐被自己感动,被生活倾心,被情感包围。...
    吉祥的小块麦田阅读 202评论 0 0
  • day1《财务智慧》前两章都是抽象的介绍了财务艺术,它是财务智慧的关键要素,让我们如何阅读财务报表,如何用报表使自...
    暗香疏影518阅读 1,094评论 0 0
  • 我觉得我跟我室友之间也真的是不知道该怎么说,因为我男朋友的那些事情闹得很不开心。其实我是蛮郁闷的因为这些事,夹在中...
    蛋壳小姐要奋斗阅读 185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