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马王子”的原出处应该是来自欧洲吧,有的说是来自大列颠国王亚瑟,有的说是法国国王约翰,还有的说是瑞典王子基尔,如今的“白马王子”一词早已不再限指王族,每一个女孩子心中都装着一个不一样的白马王子。曹植的诗里也有这么一个,这是一个典型的中国的白马王子。
“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诗的开头就极富画面感,一匹白马带着金饰的马笼头奔向辽阔的西北,苍凉的大地上唯有这干净而富华的翩翩身影,惹人注目。虽然白马疾奔而去,但是从这匹白马,我们已经可以猜出他的容貌,因为一个相貌丑陋的人是不会骑着一匹白马来反衬自己的鄙陋的。那他从哪里来?他为何要向西北去?凡是停足注目的人心中都充满了疑问。“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大家互相打听着,原来是来自中原的一名游侠儿。在司马迁眼里,只有那些救人于危难,助人于穷困的人,那些始终秉持信任,坚守自由的人,才能称为游侠,而曹植给了他新的命名,就是白马王子。那这位风度翩翩的白马王子,大概也是在为别人的为难奔忙吧。“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参差”。原来游侠儿从小离开了家乡,如今早已在沙漠边闻名,你看他的装束,木箭和强弓早晚都不离身,这或许不是一位徒有其表的贵族公子。
诗的前四句,从翩翩的马儿写到翩翩的王子,单在视觉上,就唤醒人内心的一种向往与憧憬,渴望跟着他去征战沙场。是的,乘着白马的白马王子,就应该保持着奔跑的状态,这才是最帅的状态。但他到底靠什么闻名?只是这英俊的白马英俊的容貌吗?
当然不是。曹植接下来开始描写白马王子的高超技艺。“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四个方位,左、右、上、下;四组动作,破、摧、接、散,全面表现了白马王子的高超武艺。再加上两个生动的比喻,“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写出白马王子的敏捷与勇猛。这两类词本来是难以统一到一个人身上的,但是有了上文“白马翩翩”的印象,我们更倾向于认为白马王子身形矫健,内心勇猛。
英俊的外表再加上高超的技艺,这就足以满足少女们对白马王子的所有想象了吧。这也远远不够的。人无品,徒有貌与技,也不过是又一个坑爹的吕布吧。
再接着读下去,“边城多警急,虏骑数迁移。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长驱蹈匈奴,左顾凌鲜卑。”白马王子一身的本事用来做什么呢?当然是报效国家了。如今边关战情紧急,劲敌越发跋扈,羽书传来,白马王子勒马远望。在这一“登”一望里,一定有家国愤怒,一定是豪情溢怀,否则怎么可能大破强敌呢?一个“蹈”字,一个“凌”字,已经写出了踏破残敌的快感,但曹植觉得这还不够,一定要“长驱”,这样从容潇洒,一定要“左顾”,才能怒视睥睨。一个只知蛮杀不能从容的人,是配不上白马的。
到此,我们心中的白马王子已经很完美了。英俊的容颜,高超的技艺,远大的抱负,卓越的功绩,这难道还不够吗?
不够的。这是一个被装裱出来的不食人间烟火的白马王子。诗人接着往后写“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看到这几句话,仿佛听到白马王子冲锋陷阵时对自己的暗暗勉励。征战沙场,哪有人不顾及性命?哪有人不思念父母?那有人不想念妻子?因为深刻的思念,才会在生命最关键的时刻想起。想起而不得,毅然决然唯有舍弃,这不是无情,而是悲壮。
只因被编入护国之军,哪里还容得下这儿女私情,一旦选择了这条路,就已经选择了“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至此,这白马王子的形象才算是立体丰满了。容貌英俊的白马王子,固然惹人喜爱;技艺高超的白马王子,更让我们钟爱;抱负远大、建功立业的白马王子,才让我们敬爱;而一个心中装着儿女之情却又不得不搁置,悲壮选择远赴国难的白马王子,才是我们的真爱。
回头再读读曹植,印象中一个纤弱而忧愁的文弱书生,生于乱世,自幼就跟随随父亲曹操四方征战,是这纷乱的时代,还有父亲的胸怀,深深地影响了曹植,塑造了曹植,培养了曹植"戮力上国,流惠下民"的理想,也铸成了他心中既有爱国之德又有爱国之才的英雄形象。这是曹植的心声,也是他的理想,在他的心里,寄托着一个诗人为国家建功立业的渴望和憧憬。对,就是一个诗人,三曹之中,唯有曹植本质上是一个文人,所以只有他才会在诗歌中寻找理想。如果说曹操的《龟虽寿》是一位"幽燕老将"的"壮士之歌",那么曹植的《白马篇》就是一位英雄少年的"理想之歌"。
这样一首赞歌,少年的胸怀将从中获得滋养;少女的芳心也将因此找到寄托。
在中国,皇帝常常不会成为少女爱慕的对象,因为他们往往又老又丑又狠毒,还缺少浪漫,倒是曹植这样一位真正的白马王子笔下的白马王子,更成为少女们又爱又恨的对象。然而,能符合这样条件的白马王子,世间又能有几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