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始的时候先骂一句:破日更挑战果然没把系统维护的时间算上日更,害我日更被断。
不久前,某站up主“智能路障”在视频里几次提到一本讲社会心理学的书籍《影响力》。因为视频质量不错,而且这个up主之前推荐的大多数书籍确实靠谱、有干货,趁着当当搞100-50的活动,就入手了几本推荐书目,其中就包括《影响力》。
因为买的其他几本书都是小说和历史研究类的,属于个人兴趣,不够“功利实用”,看完之后不能马上用来吹牛13,于是决定先从《影响力》看起。结果,两百多页的书现在看了一百多页,每看完一个新章节都直呼上当。
个人觉得这本书跟十几年前畅销书作者卡耐基写的《人性的弱点》非常相似。每个章节都是先通过某种现象归纳出某种心理现象,再用充满美国味的故事进行印证。像什么互惠原则、承诺一致原则这些东西我早就不知道从哪里看到过,或者自己在成长中已经摸索出来,用不着作者告诉我。反正这本书我看的过程中丝毫没有恍然大悟或者醍醐灌顶的感觉,平静得像白开水,很多地方都跳着看。
而且这种外语翻译成中文的非学术性社科类书籍都有种奇怪的感觉,其中一些专有名词和论述部分要不就是很口语化、要不就是直接用泊来词汇,也就是直接将词语原来的意思翻译过来,不放入中文语境改造成中国读者能理解的词汇,因此看起来相当怪异。我国民商法以德日为师,相关书籍里的泊来词汇就非常多。这种词汇每个字你都认识,但在中文里面从来没见过这种说法,比如“表见代理“、“不当得利“这些。大家常说法学书不讲人话,部分原因也在于此。
我曾经想过,这次书籍推荐翻车的原因可能是我跟up主的成长轨迹不一样。up主曾经说过自己很早就进入社会,在文字储备和理论知识上可能比较欠缺,但上面提到的社会心理肯定还是知道的。之所以被《影响力》这本书迷住,可能是这本书用通俗简单的语言将他在社会中领悟到的经验直观地呈现出来。
讲心理学的书有个特点,就是第一次看的时候往往最容易被书中的内容震撼到。但从第二次开始读相同领域的书,就再也找不到第一次那种全身被看透的震撼感。“智能路障“重拾书本前应该很少看书,很大可能没有入手过卡内基的书,第一次看《影响力》这类书肯定印象深刻,像是找到了寻觅多年的知音。而我早就被卡耐基的著作“毒害”过,对这类书籍早就产生免疫力,所以心中不起波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