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单词的历史:英语词源漫谈》,不几行就看到了这个单词,abracadabra阿布拉卡达布拉。最初是在阿拉丁神灯英文故事中读过它, 是表演魔术、施魔法时所念的咒语,可溯源至希腊诺斯替教派(Gnostic sect)巴希理德学派(the Basilides),教徒们在祈求神助时使用这一咒语。在阿拉丁故事中,巫师也正是用这一咒语打开了存放神灯的石门。
因为这个故事来自《一千零一夜》,但是主人公阿拉丁并不是阿拉伯人,其原型竟然是一名中国人,所以读到这个单词的时候,突然莫名其妙地就和“神”的概念联系在了一起。念动咒语和魔咒想必是坚信某种神秘力量的存在。
对神灵的崇拜和敬畏,是不分时空的吧?
一神论,多神论,泛神论,到底哪种观点更进步一些,对于这种争论,我浅薄的知识和经历根本贡献不出一丁点的论点和论据。
但是,我相信,万物皆有灵。
日本文化里有这样一种意识,神栖身于世界万物。日本神道教有一个八百万神的概念,在日本的街道上行走,你会很容易发现路旁有很多小小神社,这些小神社里供奉着的神明各式各样,兔子、猫狗等各种有生命的小动物都被恭恭敬敬地供奉着。无生命的东西同样也被珍视着,比如,有这样一个节日,人们把自己家里用断了的锈了的弯了的针,插进豆腐或者魔芋里,然后供奉在小小神社里。意味着这些坚硬的东西,最终都会有一个柔软的归宿。
比起那些高居云端、动辄掌握生杀予夺大权的巨神们,这些具象到一树一物、一花一瓦的小小神,是不是更容易戳中一个人柔软的内心,平生出珍惜、尊重的感情?
中国民间有句话,举头三尺有神明。每个人在不同的时空里行走,神明始终跟随,身边所遇万物都有神明栖身。
大雨过后,路上密密蠕动着粗壮的蚯蚓。明明着急赶路,却在小心翼翼地迈过几大步之后,又匆匆折返,觅到一根小棒,挑起那条扭错了方向的蚯蚓,放到路旁的绿化带的土上。然后走着路,脚步无形中就轻快了许多,就觉得自己做了一件保护生灵的事情,一定会在某个时候给自己带来某种护佑或者好运。
这是一个最常见不过的下意识举动吧?没错,这和居于内心深处的某种“神”有关。
不做亏心事,不怕鬼叫门。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是民间对神灵的崇拜和敬畏。
哪怕你心中并没有明确供奉着的神,那么这种“报”的力量,的确是比实体存在的神更加有力量的“神”。
有的时候,这种看不见摸不着、但是神秘无比的冥冥中的神,会比法律条令更有力量。
命理、因果、咒语;上帝、魔鬼、菩萨、鬼魂、天堂、地狱……这诸多和“神”相关的因素,一方面是人们对善的向往、对恶的驱离的朴素本性;另一方面,这些没有人有过切身真正的体验,是未知的领域。正因为未知,所以心里才恐惧,所以它们能掌控一切的“预言力”才那么不可抗拒。
万物皆有灵。
所以,一个人要多一点点敬畏和感恩,多一点点善良和温暖。日日安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