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学,性乃迁……”
在一个幼儿园门前路过,稚嫩的读书声飘出窗外,也飘进了我的耳朵。
是啊,现在孩子们还小,早早的接受启蒙教育,把这些历史文化精髓融入到他们的血液,长大后,不管走到哪里,这就是深入骨髓的民族认同,会产生浓浓的爱国情怀。
人之初,性本善,是孟子说的,孟子以善的目光看待人和人生,认为人内心的本初是善良的,后来变坏是由于受到了不良的环境的影响造成的。
人之初,性本恶,是荀子说的,他认为人的本性都是恶的,要通过法律制度,使人不敢作恶。
孟子善待的看待人和人生,荀子冷峻的看待人和人生。
孟子看到善,强调道德,荀子看到恶,强调礼法。
孟子,荀子都是儒家代表,通过这场垮越时空的文化论战,最后是性本善的思想战胜了性本恶的思想。于是后人就常常把“人之初、性本善”挂在嘴边上。
统治者却不这么想,他们清楚的看到了这两种思想的优与劣,在统治者心里认为人性是恶的。因此就制定了严格,严密的法律制度,控制人民。而又在社会上极力推动人性本善的思想,进行道德规范,这里有一点点麻痹的成份在里面。
我认为这是我国统治阶层最高明的地方,我们不靠峻法,不靠宗教,而是釆内“内法外儒”,也叫“外圆内方”。使百姓即有道德标准,又有法律底线。
历代统治阶级对这套思路的坚持,从未动摇过。这比任何一套制度,一种宗教都有效得多
我认为中国之所以数千年延续,长期站在世界的顶峰,与这种“外儒内法”的坚定坚持是密不可分的。这一点比西方高明不是一个等级。
荀子虽是儒家,但他的两个学生,韩非子,李斯,却是不折不扣的法家代表。可见,荀况就是儒与法的枢纽,其在历史上的作用贯穿古今,直至今日。
我第一次看见荀子文章是课文《劝学》,字字珠玑,句句理性,没一点臆想的成分,立刻背下来,三十年一字不忘,印象极为深刻。
现代有人提出: “人之初,性本私”等等等等,都是个人看法,对社会作用毫无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