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娇•赤壁怀古》课堂实录

  《念奴娇•赤壁怀古》课堂实录

                       曹公奇

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南宋俞文豹在《吹剑录》中记载有这么一段话,大家读读这段话,看看说了什么事情:

       东坡在玉堂日(在玉堂署任职时),有幕士善歌,因问:“我词何如柳七?”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棹板,唱‘大江东去’。”东坡为之绝倒。(屏显)

      生:苏东坡在玉堂署任职时,有一个幕士善于歌唱,东坡就问他:“我的词和柳七相比怎么样?”幕士回答说:“柳郎中的词,只适合十七八岁的女孩,拿着红牙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您的词,必须是关西大汉,弹着铜琵琶,拿着铁棹板,高声唱‘大江东去’。”东坡听后笑得直不起腰来。

       师:东坡为什么前仰后合地大笑呢?

       生:因为幕僚说出了他的词和柳永词的不同特点。

       师:他们两人词有怎样的不同特点?

       生:柳永的词只适合十七八岁的女孩唱,说明他的词婉约;东坡的词必须是关西大汉高唱,说明他的词豪放。

       师:是的,柳永词和苏轼词的风格迥然相异。同学们已经学过柳永的《雨霖铃》,感受了婉约派婉丽柔美的风格。今天,我们再学习苏东坡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感受一下豪放派气象恢弘的特点。下面请同学们把这首词自由朗读三遍。(生读,师板书课题)

       二、品读体味:

       师:这首词的题目是“赤壁怀古”,我们从这个题目中可以看出,这是一首什么诗?

       生:这是一首怀古诗。

       生:这是一首在赤壁这个地方怀念古人的词。

       师:词人怀念哪位古人?是怎样的怀念的?

       生:怀念三国时周瑜的丰功伟绩。

       师:请读一下怀念周瑜的相关词句。

       生: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师:这几句怎样写周瑜的?

       生:写作者站在赤壁古战场上,怀念周瑜当年雄姿英发,年纪轻轻,就很轻松地就取得了很大的战绩。

       师:周瑜年纪轻轻,你从哪儿看出来的?

       生:周瑜当年,才是迎娶小乔、刚刚结婚的时候,说明周瑜当时很年轻。

       师:“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初嫁”是什么意思?怎么不是“出嫁”呢?

       生:“初嫁”就是刚刚出嫁的意思,“出嫁”就是嫁出去,没有刚刚的意思。

       生:“初嫁”说明小乔刚刚嫁给周瑜,也说明周瑜当时很年轻。

       师:请大家看看大屏幕,事实是怎样的:

       周瑜与小乔结婚时是建安三年,周瑜24岁;赤壁之战是建安十三年,这时周瑜34岁。(屏显)

       师:明明是小乔嫁给周瑜已经十年了,词人还说是“初嫁”。是苏轼记错了,还是为什么?

       生:苏轼不可能记错,可能是觉得时间短吧。

       师:十年了还短吗?苏轼这样写是不是还有其他用意?

       生:苏轼没有记错,他故意这样写,是为了表现周瑜的年轻有为。

       生:为了突出周瑜在指挥赤壁之战时,年纪很轻,从而衬托出周瑜年轻潇洒,才华横溢。

        生:这样写,更见周瑜年轻有为,战绩辉煌,令人羡慕。

         师:周瑜年轻有为,说他“雄姿英发”是可以理解的,那怎么又是“羽扇纶巾”的装饰呢?这有点像谁啊?

         生:头戴纶巾、手摇鹅毛扇的诸葛亮。

         师:诸葛亮是怎样一个人?

         生:三国时著名的军事家,谋略过人。

         生:聪明才智集于一身。

         师:诸葛亮是军师,是文将,所以他“羽扇纶巾”。可周瑜是个武将啊,他怎么也像诸葛亮一样成了文将的装束呢?

         生:周瑜既有文将的装束,又有武将的英雄气概,是个文武双全的人。

         生:文武双全、刚柔相济,千古风流人物,更显出周瑜的出众。

         师:周瑜是文将的装束,那么他的武将才能又表现在哪里?

         生:“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谈笑之间,敌人就被全部消灭。

         师:“樯橹”指的是什么?

         生:指的是船桨。

         生:指的是船上的桨和桅杆。

         生:用船上的桅杆、浆来代指曹操的水军。这是借代的修辞手法。

         师:你说的很对,这是借代的修辞手法。周瑜是“谈笑间”,曹操的八十万大军就“灰飞烟灭”了。这样写的用意又是什么呢?

         生:前面轻松的“谈笑间”,与后面曹军的“灰飞烟灭”,形成了一种强烈的对比。

         生:描写周瑜风度翩翩,潇洒从容,镇定自若,指挥若定,赞扬他的胆略及豪迈气概。

         生:周瑜少年得志,雄姿英发。

         师:是的,这样写是为了突出周瑜年纪很轻,就取得了这么大的丰功伟绩。那么,词人写周瑜雄姿英发,少年得志,就是为了赞扬周瑜吗?请大家找出相关词句,读一读。

        生: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师:谁在“神游”啊?

        生:苏轼。

        生:周瑜。

        生:苏轼神游于赤壁古战场。

        生:也可以是周瑜,周瑜的神灵游于赤壁古战场。

        师:两种说法都有一定的道理。但老师觉得苏轼神游于古战场似乎更合理一些。苏轼在游览赤壁古战场,神思所游,自然联想到了曾在这里建功立业的英雄豪杰周瑜。那么,“多情”的人又是谁呢,是苏轼还是周瑜?

       生:周瑜,周瑜笑“我”多情善感,至今功业无成。

       生:是苏轼,应笑“我”多愁善感,头发都早早地全白了。

       师:按照前面对“神游”的理解,“多情”的人当然可以是作者苏轼,也可以是周瑜。如果我们理解的是苏轼的话,那这里就是苏轼自己的自我解嘲吧。那么,词人为什么会笑自己呢?我们看大屏幕:

        苏轼21岁中进士,30岁以前绝大部分时间过着书房生活,仕途坎坷,随着北宋政治风浪,几上几下。43岁(元丰二年)时因作诗讽刺新法(乌台诗案),被捕下狱,出狱后(元丰五年)贬官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个闲职,他在旧城营地辟畦耕种,游历访古,政治上失意,滋长了他逃避现实和怀才不遇的思想情绪,但由于他豁达的胸怀,在祖国雄伟的江山和历史风云人物的激发下,借景抒情,写下了一系列脍炙人口的名篇,这首词为其代表。(屏显)

       师:我们了解了写作此词的背景后,对于词人怀古的心境又会怎样理解呢?

       生:追忆年轻的周瑜,又想到自己头发花白,这是一种无奈的自嘲。

       生:由怀念周瑜的功业联想到自己的怀才不遇,渴望自己能做出一番大事业来。

       生:这句饱含着词人对自己身世的深沉感叹,也带有自我解嘲的味道。

       生:面对英雄豪杰周瑜在很年轻的时候就建立伟业的地方,他联想到自己,得罪朝廷,被贬在外,年纪已大,功业无成,心情不由得沉重起来,就嘲笑自己多情善感,老大无成。

       生:隐含着词人向往功名、心意难酬的心境。

       生:好像情感很复杂,心情很矛盾。又渴望建功立业,又怀才不遇,又消极失意。

       师:你说的很有道理,苏轼这时候的情感是很复杂的。所以他又说:“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生:这时候的苏轼有些消沉,愤无法排解,只好发出“人生如梦”的感慨,寄情江月。

       生:苏轼善于自我解脱,用“人生如梦”,自解自慰,比较达观。

       生:表达的是词人对自己坎坷身世的无限感慨。

       生:作者仕途坎坷,壮志难酬,既是悲叹,又是愤慨。反映的是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

       生:在貌似自慰自解的句子中,回荡着一种渴望建功立业的英雄豪迈之情。

       生:作者壮志难酬,无可奈何,有沉郁但却不消极,有低落也有豪放。

       师:我们看,词人虽然说“人生如梦”,寄情江月,实际上是一种壮志难酬、无可奈何的悲叹和愤懑,但又流露出作者追慕英雄、渴望建功立业的豪迈之情,体现了苏轼不甘沉沦的高傲性格。这才是旷达洒脱的苏轼啊!

       师:现在,再回过头来看,题目是“赤壁怀古”,我们探讨了苏轼怀念周瑜、表达自己复杂情感的词句,也就是词的下阙,主要是怀古伤己。那么,这首词的上阙是写什么呢?大家先齐读一下。

       生(齐):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生:写赤壁这里的景色。

      师:我们都知道大浪淘沙,这里怎么是“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呢?

      生:《论语》:“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孔子在河岸边说,消失的时间就像这河水一样一去不复返。这里指时光的流逝。

      生:“浪”是比喻手法,比喻时光,时光都过去了。

      生:大江滚滚东流去,随着时光的不断流逝,千百年来的“风流人物”也都不存在了。

      师:是的,大浪淘尽了千古风流人物啊!与此相类似的词句大家还知道什么吗?

      生:电视剧《三国演义》片头曲:“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与这首词开头基本一样。

      师:这是谁的诗词?

       生:杨慎的《临江仙》一词。

       师:好的,我们课后可以把杨慎的《临江仙》和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做一比较,看它们有什么异同。

       师:作者站在无限广阔的时空中,长江浩荡,滚滚东流,千古风流人物也尽被这滔滔江水冲逝不见。那么,作者为什么要叫“风流人物”,而不称“英雄人物”呢?二者是否相同?

       生:应该是相同的,都是指杰出的人物。

        生:不同。“英雄人物”只指在“武勇”一面的表现,没有“儒雅”的一面。“风流人物”应该是指文武双全的杰出人物,就像周瑜一样。

        师: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一词中有“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这里的“风流人物”与苏词中的“风流人物”又是否一样呢?

        生:毛泽东词里的“风流人物”好像与苏轼说的“风流人物”不太一样,我也说不准。

        生:毛泽东词中的“风流人物”有一定的政治意义,是指才能出众、品格超群、对历史发展有巨大影响的杰出人物。与课文中的“风流人物”含义稍有不同。

       师:两个“风流人物”含义还有所不同。我们再看,苏轼在这里游览怀古的“赤壁”,到底是不是赤壁之战的古战场遗址呢?为什么又叫“三国周郎赤壁”?

       生:这里不是真正的赤壁之战的古战场遗址。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课本注解上有。苏轼所游的是贬官地黄州的赤鼻矶,并非赤壁大战处。

       生:“人道是”,只是别人说的,表明并不是真正的三国赤壁。

       生:“人道是”,是指别人说的,说明苏轼对这里是不是真正的古战场还存有疑虑。

       师:我们看大屏幕:

       三国赤壁,位于湖北省东南部,原名蒲圻县,1998年6月,更名为"赤壁市"。苏轼所游的是黄冈城外的赤鼻矶,即黄冈赤壁。(屏显)

       师:苏轼所游是黄冈赤壁,但他似乎也不敢肯定是不是真正的三国赤壁,所以用“人道是”三字引出以下议论。明明不敢肯定到底是不是三国赤壁大战的旧址,却还要说“三国周郎赤壁”,这是不是矛盾啊?

       生:不矛盾。是不是真正的赤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作者将“周郎”和“赤壁”并称,已经肯定了周瑜在赤壁之战中的决定性作用,表明了作者对他的景仰。

      生:赤壁因周瑜而闻名。郎,儿郎,年龄小。把周瑜称作周郎,说明周瑜特别年轻,特别潇洒。

       生:苏轼把赤壁成为“周郎赤壁”,突出了周郎在赤壁之战中的重要作用。因为苏轼写的这首词,现在人们也将黄冈赤壁叫做“东坡赤壁”,说明了这首词的影响力是很深远的。

        师:你分析得很到位。在长江非凡的气象中,词人开始寻找英雄的足迹。这里已经把前三个小句子具体化了:“大江”具体化为“故垒”,“千古”这里具体化为“三国”,“风流人物”这里具体化为“周郎”。如果说,前面是大场景、远景,而这里就是小场景、近景了,如同镜头拉近了。作者还有特写镜头,细致地描绘赤壁这里壮丽的美景。

      生:“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就是细致地描写了非常赤壁这里壮丽的美景,给人以雄壮的感觉。

       生:“穿”“拍”“卷”三个动词,运用比拟的手法,写出了赤壁的壮丽景色。

       师:这三个动词为什么就用得好?“乱石指空、乱石升空”“惊涛冲岸、惊涛击岸”“翻起千堆雪、冲起千堆雪”等等,不也是一样的吗?

       生:“穿”,有穿透之感,说乱石好像穿破天空一样,形容山特别高大、特别陡峭。如果用“乱石升空”好像是缓缓的上升,“乱石指空”又好像是静静的指向天空,好像是静态的,就不像“穿”这样,有一种穿破天空的感觉,是一种动态的感觉。

       生:“拍”字,也显得有力,形容波涛的汹涌,如果用其他词,如“冲”“打”“击”等词语,同样显出不出波涛巨大的力量。

       生:“卷”,有翻滚之意,也是形容江水汹涌,如果用“翻”“冲”等词,也不能形容江涛的猛烈。

       师:是的,这三个动词,描写陡峭的山崖、汹涌的骇浪、滚滚的江流,很有力度,非常传神,从不同的角度而又诉诸于不同的感觉,几种不同的物象作用于视觉、听觉,引发读者的想象,为我们呈现出一个有声有色、富有动感的画面。这么一个壮丽的画面,自然引出了一个美好的结论。

       生:“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师:具体说说这句词的作用。

       生:在赤壁这个壮丽如画的景色中,自然想起了三国时期许许多多的英雄豪杰,像周瑜、曹操、孙权、诸葛亮等等。

       生:一时间出现了多少英雄豪杰啊,也就是说三国那时候出现了许许多多的英雄豪杰。

       生:这是一个过渡句。“江山如画”,是对上面写景的总结;“一时多少豪杰”是自然过渡到下面的集中写周瑜上。

       师:对,这是一个过渡句。苏轼描写的赤壁景色,表现出冲破一切阻力不可阻挡的壮丽,让人隐约可见当年赤壁大战的激越雄壮。这里的描写有音响,有色彩,有态势,气象阔大,惊心动魄,使人心胸为之开阔,精神为之振奋。然后用慨叹语“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轻轻结住,将江山之胜和怀古之情融为一体。“江山如画”是对前三句的概括,“一时多少豪杰”是对下阕写人的开启,过渡句用得恰到好处。这样,写景就和怀古相连接起来了,在赤壁这壮美的景色里怀念古代英雄豪杰,抒发自己内心丰富的感情。

      三、总结赏析:

       师:现在,我们从全词来看,上阕主要写的是赤壁景色,下阙主要是怀念周瑜,这二者之间有什么联系呢?

       生:题目是“赤壁怀古”,就是到赤壁这里游览,怀想古人。

       生:可以说,写景是基础,是引子,是后面写周瑜、抒发自己情感的前提。

       生:怀念周瑜是重点,是写景引发出来的。

       生:景物是游览赤壁时首先看到的,由赤壁的壮丽景色,如画的江山,自然想到了曾经在这里建功立业的“风流人物”周瑜,由周瑜的功业又想到了自己的无成,怀古伤己,从而表达诗人丰富的感情。

       师:你总结得很全面。这些内容,从表达方式来看,有写景,有怀古,有议论,业有抒情,作者将这几个方面有机融为一体,也就是把描写、叙述、议论、抒情等融为一体,从而使得全词激情奔放,一泻千里。另外,我们再看看,在写作手法方面,还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

      生:虚实结合。

      师:怎么讲?

      生:赤壁景色是实际的,是实景;古代战场,也就是火烧曹营是词人想象的场景,所以是虚的。作者将这二者结合起来,就是虚实结合。

       师:这种虚实结合的方法,实际上也是写作的一种表现手法,或者是一种表达技巧,它有着很好的表达效果。谁能具体说说?

       生:对比,对照。

      生:烘托。

      生:映衬。

      生:衬托。

      师:对比和对照是什么意思?

      生:对比和对照,就是把两个差别较大的事物放在一起比照,使它们的特点更突出。

      师:是的,这里不是对比和对照。烘托呢?

      生:烘托是渲染气氛。

       生:烘托是指从侧面描写,作为陪衬,使所要表现的事物更加鲜明突出。

       师:是的,烘托和衬托也不太一样。“烘托”是通过别的事物把想要表达的事物写出来,所以,用一事物暗示出另一事物就叫烘托。如刚学过的柳永《雨霖铃》,开头“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三句,写的是送别的环境,点出离别时的季节是萧瑟凄冷的秋天,地点是汴京城外的长亭,具体时间是雨后阴冷的黄昏。作者浓墨重彩,通过这些景物描写,极力渲染了一种凄凉的气氛,烘托出作者内心的离愁别恨。这就是烘托。

       生:那么“ 映衬”“衬托”又是什么呢?与“烘托”有什么不同?

       师:“映衬”, 也就是“衬托”,它与“烘托”不同,因为“映衬”是两种事物都写,是为了突出某一类事物,用另一类事物来作陪衬。当然也可以是两种事物相互映衬,相互衬托。它可以使被陪衬的事物显得更加突出、形象。“映衬”分为正衬和反衬。正衬:用相同或相似的事物来衬托,如以动衬动,以静衬静,以乐衬乐,以哀衬哀。反衬用相反的事物来衬托,如以动衬静,以乐衬哀,以丑衬美。

      师:现在回到我们课文中来,看看词作中是怎样运用映衬手法的。

      生:词中的赤壁实景和古战场虚景,就是相互映衬,相互衬托。

      生:实景和虚景,属于反衬吧。

       师:课文中还有这种手法吗?

       生:周瑜的年轻有为和作者的年老无功,也是一种相互映衬,属于反衬。

       师:是的,周瑜的“雄姿英发”和作者的“早生华发”,也是反衬手法。从修辞角度讲,映衬是一种修辞手法;从写作角度讲,映衬是一种表现方法。通过相互映衬,制造气氛,创造意境,深化主旨。

      师:我们说,苏轼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这首词又是苏轼豪放词的代表作。那么,从这首词里能看出豪放派的哪些特点呢?

      生:豪放大气。

       师:豪放大气是一个整体的特点,我们可以思考得更具体一些,比如,苏词的题材、意境、感情、气势、语言等方面,看看这些方面有什么特点。

      生:这首词的气势给人的感觉很宏伟,很雄放,给人一种豪放不羁的英雄气概。

      生:感情充沛,慷慨激昂,奔放纵横。

      师:也经常有一种慷慨激昂、悲壮苍凉的感情洋溢在词中。

      生:语言铿锵有力,节奏感强。

      生:题材范围广泛,内容丰富,视野非常开阔,不是仅仅停留在离愁别绪等儿女私情上。

       师:是啊,苏轼及豪放派的词,一扫晚唐五代以来的传统词风,扩大了词的题材范围,绘景、咏物、写人等,都是放在更广阔的视野上去写,这样也丰富了词的意境,使词的意境雄浑、开阔,也让我们感受到了词人博大精深的思想和感情。

      师:苏轼胸怀远大志向,充满进取精神,富有激情,始终保持着顽强乐观的信念和超然自适的人生态度。面对人生的得与失,他旷达洒脱,心胸开阔,见解通达。所以,林语堂说:“苏东坡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位瑜伽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林语堂《苏东坡传·原序》)(屏显)

     师:苏东坡,他的人格魅力,他的才华气质,他的文学成就……千百年来,一直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苏东坡是中国文学史上的旷世奇才,他神奇的文笔、渊博的学识、睿智的思想、高尚的人格、丰富的人生经历、多方面的巨大成就,在中华文化的历史长河中,竖起了一座高巍的丰碑!同学们对苏轼有兴趣的话,请大家课后阅读林语堂的《苏东坡传》,进一步全面地了解这位旷世奇才的人生和思想吧!

     师:最后,让我们再次放声朗诵全词,在“大江东去”的壮歌中,进一步体味那种豪迈雄放的风格气势吧!(师生齐诵全词)

        (节选自顾之川主编《名师语文课·高中卷》,山东教育出版社,2019年3月)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2,294评论 6 493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0,493评论 3 385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7,790评论 0 348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6,595评论 1 284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5,718评论 6 386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9,906评论 1 290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9,053评论 3 410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7,797评论 0 268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4,250评论 1 303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6,570评论 2 327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8,711评论 1 341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4,388评论 4 332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40,018评论 3 316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796评论 0 21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023评论 1 266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6,461评论 2 360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3,595评论 2 350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