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是一种常常让人捉摸不透的宠物,它可以跟你很亲密,甚至依赖你,但又总是给人一种若即若离的感觉。
它们清冷傲慢的眼神,忽远忽近的距离,似乎在告诉我们,人类无法真正将它们驯服。
那么,在猫的眼里,到底是如何看待人类的呢?
读完这本《我是猫》,或许你能有一些新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
这本书中的猫,出生于上个世纪初的日本,它没有名字,体格不是很强壮,也不会捉老鼠,被一位名为苦沙弥的清贫的中学教师收养,平时也就喜欢捉捉螳螂、捕捕知了、爬爬树、上上墙。
不过,你可不要小看这只看似不出众的猫,这是一只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不仅识文断字,还能看懂主人书信日记,具有人的思想意识和独到见解的猫。
虽然寄人篱下,但它默默观察着主人家中发生的一切人和事,动不动引经据典,评头论足一番,于是便有了这本由它口述的《我是猫》。
当然,作为读者的我们自然知道,这本书与其说是一只猫的口述,不如说是作者夏目漱石的自述。
这只猫在现实中也确有原型。
1904年夏梅雨初晴的一天,一只生下不久的小猫因迷路走进了夏目漱石的家,被夏目漱石收养起来。
而当时正饱受神经衰弱之苦的夏目漱石,在收养了这只猫后,症状竟然慢慢有所好转。
这只猫也让夏目漱石灵感迸发,打算从猫眼看世界的角度,写出一本书来。
于是,1905年1月,夏目漱石便以这只小猫为原型,创作了他的处女作《我是猫》。
在书中,他以一只拟人化的猫为视角,以中学教师苦沙弥的交往人物和活动内容为观察对象,对世相百态一一描绘评判。
书中充满离奇的想象和幽默的调侃,为读者再现了二十世纪初、明治“文明开化”下的日本知识分子的真实形态。
《我是猫》在日本俳句杂志《杜鹃》上连载之后,出乎意料地受到广泛好评,使夏目漱石一举成名。
之后的十年中,他又接连写下“前三部曲”,即《三四郎》《其后》《门》,“后三部曲”,即《过了春分时节》《行人》《心》等。
在日本近代文学史上,夏目漱石享有很高的地位,被称为“国民大作家”。
几乎人人读过他的作品,其头像还曾被印刷在一九八四年至二〇〇四年1000元的日币纸钞上。
鲁迅先生对夏目漱石极为推崇。
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一文中,鲁迅说他最喜爱的外国作家中,“日本的,是夏目漱石和森鸥外”,还亲自动手翻译了夏目漱石的两个短篇,猫的特性似乎并不陌生,借用猫的视角写出人的内心和世间百态,着实是独特的。面对不同的环境,有游离、有纠结、有恐惧、有不屑,却又无法真正逃离那个群体,最后走向生无可恋的内心归宿。听罢似有一种沉重感,再看看周遭的人和事,又有很多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