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式决定内容的实质。——《娱乐至死》
《娱乐至死》中,作者极力为我们描述了一个电视数字影音播放对传统阅读文化的冲击,以及这一特殊的内容展现形式如何的影响了内容的产生。书中细数了电视对社会文化的消极影响。
书中从一确定的内容展现形式——声音+图片的电视这一确定的前提出发,一步步揭示了,固定形式对内容产生的影响。而《集装箱改变世界》一书,则是展示了内容如何让形式发生了改变。
虽然是全书描绘的为集装箱这一运输形式,而真正精彩的在于作为一个新的技术或者说运输形式,集装箱是如何一步步的被接受的。
类似集装箱的盒子在1956年4月26日集装箱第一次航行之前都已经被发明,并在某些特别的领域被采用。
而直到1956年后,集装箱才陆陆续续的大范围的推广开来。
技术上的任何变革几乎都必然会给一些人带去福利的改善,而给另一些人带去福利的恶化”
要想大规模的推广,必然会损害既得利益者的利益。而只有妥善的面对,以及处理后新的技术才能够逐步扩散开来。
生活中类似的博弈也并不少见,不管是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的博弈,还是某某某地PX项目与所在地周边市民的博弈。但是我们很难拥有一个类似书中的上帝视角,以过来人的身份看过去发生的事情,我们总是能够轻而易举的看出趋势与利弊。但是我们很难在当时有一个清楚的认识。而即使我们能够认识到,但如果要损失自己的利益的时候,我们也很难保持一致的理性。
在启用集装箱运输以前。对于一次船运而言,4000英里的海上运输所需的费用,可能只占把货物运抵出发港以及从到达港运走货物这两段10英里的路上运输费用的50%。而成本主要是路上的码头人工对货物的挑选,装运,和可能导致的失窃与损坏。
运输公司而言,采用集装箱运输带来的速度以及人工成本的大幅度下降,直接让运输公司做起了物流领域变革的推手。而对于垄断码头用工的工会来说,新技术的推广,意味着更少的用工,以及更高强度的工作,在争取到足够的利益之前,他们也没有理由应该为新技术让步。
在上面的描述中,简要的描述了下利益双方的利弊,算是形式上的客观公正。但是我们的感情却更容易让我们偏向采用新技术的运输公司。我们似乎总有这样的偏向,哪怕我们知道新技术也许并不意味着是最合适的技术或者说是会成功的技术。我们也愿意去在感情上偏向它。
因为新总是相对于旧而言的,而旧在语意中总是偏负面的。我们会说这东西太旧了,要换新的了。而不会说这东西很旧,留着吧。对于有意义的旧东西,我们不会用旧来描述定性。我们只会说,这东西有感情了,这东西对我有意义,虽然很旧了。
用虽然这么一转折,就显示出了旧这个字儿的意义。对,新与旧这类型的字在生活中是自带感情偏向buff的。这种隐蔽的偏向常常会左右我们对事物的判断。
例如对于城里面的古建筑,如果宣布要进行商业开发,估计给您的第一印象即使不是不行,也是就是要缓一缓。但如果我们对外宣称要进行保护抢修可能大家都不会迫不及待的期望早点进行了。虽然这两个描述的结果可能都是一样的。
又比如对于历史悠久的旧城,说拆除可能会有很多人反对,但是我们说进行旧城改造,就不会了。
甚至乡间小医院的包皮手术,也会把自己包装成韩式微创。因为这样显得更加的科学。就连科学这个词儿也是。
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在悄然之间影响着我们的判断。刚才的那段描述潜意识里我还是支持航运公司的,虽然看着是对等的阐述。
那怎么识别出来这种诱导呢?
凡是在谈利益(利弊)的时候,谈感情(情怀)我们就应该警惕了。
凡是给了结论(理由)不给理由(结论)的时候,我们就应该警惕了。
就像这篇文章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