蜡染,古称蜡缬,起源于汉以前,为我国民间传统印染工艺之一。今在布依、苗、瑶、仡佬等族中仍在流行。
制法:用蜡刀蘸蜡液,在白布上绘几何图案或花鸟鱼虫等,再浸入靛缸(以蓝色为主),后用水煮脱蜡,即现花纹。
──《辞海》
翻阅典籍,我们恐怕很难再找出一个比辞海更言简意赅,或者说,更为冷酷的描述。但在丹寨本地苗族姑娘阿丹的口中,蜡染是鲜活的、带着扑面而来的朴实和热烈:「我们苗族没有文字,我们要记什么,就会用蜡染画在衣服上,它代表着我们和我们的故事。」
苗族女子自古就要学这门手艺做自己的衣服、头巾、围兜、被套甚至家人丧葬仪式上的道具,而其中最让人动容的,是重大仪式方能穿着的盛装,还要互相比拼,以图纹精细考究为荣。在一件盛装上,各不相同的繁复图纹对称又细密地排布着,每一种都各有意义,大到日、月,小至鱼籽、板凳,按着情节串成一个完整的故事,可能只要一眼,另一个苗人就会从你的衣着看出你的身世来。
民族神话与传说则是图纹的另一重要构成:雷公、蝴蝶妈妈、水泡、水龙……他们和着古老的歌谣,交替出现在蜡染画面中。「这是我们最古老的一个故事,画的是蝴蝶妈妈如何生下人类的祖先姜央。」阿丹指向众多蜡画中的一幅。
随着水、电、公路铺通,苗族姑娘更容易接触外面的世界,我们也能在蜡染里看到越来越丰富的主题:多名画娘数月之功画成的长卷蜡画《百苗图》;视贵州为第二故乡的法国艺术家,受她的数次贵州之旅启发,所创作的戏剧作品《黔行》;九零后画娘以昆曲《牡丹亭》录影片段为灵感所作的蜡画。
自下集起,小院集将推出《苗族蜡染》系列短片,通过四位不同身份女性的视角,展现这门古老的技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