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芭学园的创办人李跃儿老师学习育儿。
婴儿刚出生的后,ta还没是个人,而是个精神胚胎。这个小小的肉质身体里蕴藏着一个供精神发展的一个进化,精神的初长成则需要民族特质、文化特质、家族的生活习惯这些环境来滋养,而这需要的时间长达6年,也就是说孩子到了6岁后才有了自己的精神也就是作为人类的特殊功能,这些功能包括ta的立场、观点、感受、思维模式以及行动模式。
这些功能在这6年时间里是分阶段去发展的,每个阶段就是一个关键期。
刚出生--安全关键期
婴儿在妈妈的肚子里,从一个水包围的摇摇晃晃的世界里经过一个苦难到这个世界来,ta是恐惧的,需要安全感。这个安全感来自于闻到妈妈的味道,听到妈妈的心跳,适应妈妈的气息;到能看到周围的环境后,能将环境完整的铭记在大脑皮层中,把这个环境当成ta安全的小窝。
所以在安全期,妈妈的陪伴至关重要,房间等空间环境的不变也重要。比如说,在安全期跟母亲的安全感没联接好的话,ta会用一生发展的力量,生活的力量以及为社会创造价值的智慧去寻求安全感,这是很可怕的。比如说,ta刚出生时房间里就有几个灯,如果等ta到一两个月大的时候再把这几个灯撤走,那么ta就会哭,因为不熟悉这个环境而没有安全感。一般两个月的时间能让ta建立足够的安全,有的持续到一岁甚至两岁。养得好的话,持续的时间就比较短。
孩子在安全感没建立好的表现:妈妈在ta身边,ta却喊着“妈妈不要离开我”;到上幼儿的年纪后,父母一送ta到幼儿园,ta就不哭也不闹地跑去找玩具玩。而有分离焦虑感的孩子才算好的。
三个月到九个月--口的敏感期
最早从两个月大开始吃手,四个月就开始能够抓到东西给嘴巴啃,到六个月大的时候就达到高潮,到了七个月的时候就慢慢过度到手的敏感期。
儿童是通过外显行为来积淀内在的精神内涵的,孩子在生出来之后,受到环境的刺激之后,神经元才开始连接。通过嘴接触到不同的刺激,来达成最初的一个心智模式。再到手的敏感期的时候,ta会通过这个心智模式来判断,哪个是危险的不能动的,而哪个是安全的可以动的。所以父母不应该阻止孩子吃手的体验,也不应该只给磨牙棒或安慰奶嘴,而是让ta尝试啃各种东西,否则ta会认为整个世界就是磨牙棒或安慰奶嘴。
九个月开始--手的敏感期
各个关键期是会重叠的。一个关键期建立好之后,再碰到不知道如何处理新的东西时,ta就会利用旧有的模式来处理。比如说,ta第一次遇到沙子,ta不知道该如何用手来处理,ta就会先放到嘴里试一下,再决定怎么用手去玩沙子。
一岁多--腿的敏感期
腿的敏感期的意义是让小孩学会走路。这时候ta就会痴迷于来自于脚底的感觉,他要不断地去体验来自腿脚的感觉。这时候ta就会喜欢走各种质感的地面,比如说水泥地面、草坪、凹凸不平的地面、有水坑的地面等等。这时候父母就不应该干扰ta体验来自脚底的信息,比如说,给ta穿带响笛的鞋子(每走一步就响一声的鞋子)。如果给ta穿带响笛的鞋子,ta就会注意ta走了一步,而不是注意来自脚的感觉。
一岁到两岁--空间建构敏感期、因果关系、永久客体
学会走路后,就会在空间中移动,ta就走向了独立。这时候的孩子会通过自己的手或脚等改变环境的物质状态,比如说,ta将桌面上的书本弄乱;将卫生纸乱扯等等。整齐的东西都会被ta弄乱,而此时ta还没有弄乱再把它弄整齐的能力,所以父母应该在ta弄乱之后再带领ta弄整齐,带ta学习整理的能力。这是自我效能认知,这体验也是自信的基础。所以孩子在捣乱的时候,父母不应该说“你住手,你不应该捣乱,你乖。”,而是让孩子尽情地体验。ta体验过后才能将这些知识连接起来。这也是培养聪明孩子的关键。
这时候ta会学习建立因果关系。比如说,在空间中两个物体会一起移动,他会想到底是哪个物体在拉哪个物体动。因果关系建立后,会为以后的逻辑思维奠定基础。
零到一岁,孩子通过事物建立自己的内在的最基础的心智模式,也叫通过外在玩自己的身体。二到三岁,建构有关跟物质的关系(物质与物质的关系,自己与物质的关系)。三岁之后(有的两岁就开始了),有一个执拗期,一个完美期,一个交友期。
执拗期:固守ta已建立起来的概念。比如说,妈妈烫了一个头发,ta就会哭得死去活来,说妈妈已不是妈妈了。再比如说,坐电梯的时候ta个子够不着,却非要摁电梯,给ta搬凳子ta也不肯,因为他认为大人都是不用凳子的ta也不要。这时候父母表达了对ta的同情就好,ta可以难受ta得接受世界就是这样子的。
一般是3岁之后进幼儿园,这时候ta已建立永久客体。比如说,ta知道妈妈送ta到幼儿园之后还会来接ta回家。再比如说,ta知道烫了头发的妈妈还是妈妈。
另感兴趣的话,可以看看一部片子--《小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