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M是谁提出的,当然是老外,是有哪个公司提出的,无从考证,是欧特克?图软?各说各有理,暂且放一边,那为什么叫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而不叫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多了ing,说明BIM模型要充分利用起来,利用的前提条件当然是模型信息,比如下面这台风机盘管:
它的设计信息包括:类型、电压、功率、热量、压降、风量等。那这些信息有什么用?当然有用,比如设备采购、末端风量损失计算、安装人员校核。
我们不要神话BIM,BIM其实就是模型+信息+互联网的充分整合,而我们所接触的BIM正向设计、BIM机电管线深化、BIM施工深化,那只是传统工作方式的升级,淘汰那些还在用二维制图软件进行绘图,施工深化排板,施工技术交底等工作的人,其实本身也没有这类说法,只是被国内一些所谓的专家、BIM广告、BIM论坛给神话了,总之BIM不是软件、不是模型那么简单,二维到三维只是一种转变,就是我们所说的BIM可视化,平常我们不能理解的施工节点、复杂的设计、难以理解的设计位置以三维呈现,直观易于理解。
模型只是信息的载体,信息他要经过收集、写入、传送、利用、管理,模型的LOD其实就是赋予信息的多与少、简单与复杂,而真正是要充分结合信息平台来利用、管理信息。比如广联达的BIM5D提供微信直接扫描二维码查看构件属性:包括构件ID、名称、重量、定位、长度等IFC信息,当然我们也可以自己附加其他信息,这样现场制造、安装可以明确清楚,不用再翻来覆去找图纸,我们还可以打印二维码以标签形式跟踪构件整个施工过程、后台是实时更新二维码的,这就是信息的一个传递过程。
模型在设计端口,我们可以做一些性能分析、疏散演练、净高分析、三维出图,设计预算、方案验证等等,而这些还是基于信息作为载体。
BIM的核心是信息,同样的信息在不同的项目阶段,不同的参与方会有不同的组织、管理和使用方法,这样的结果就是信息冗余,随着项目信息的不断发展,信息冗余就会导致潜在的协调错误,随之而产生的就是对信息检查过程的需求,在不同时间节点上的信息检查消耗了项目的工期和预算,而在协调检查过程中没有发现的错误被带到施工现场就引起了施工延误和重复工作,从而产生了额外的项目成本。这时候大家就需要一个代表这个建设项目且具有唯一性的工程信息模型。
具有唯一性的建设项目基本元素,通过组合构成同样具有唯一性的建设项目,需要由不同的专业人士在不同的建设和使用阶段使用不同的技术和方法进行不同目的的作业,并且产生表示这些作业过程和成果的不同类型的文档作为合同提交物,这就是对信息代表的项目和信息不同的应用之间关系和过程的描述。
国家相关BIM规范也正是对信息的统一管理、统一规定,只有信息在模型中通过各个阶段不断的顺利流通,那BIM这盘棋也就活了,而国家层面非强制、如果BIM能像传统设计规范,比如:防排烟设计规范、抗震设计规范、住宅设计规范、混凝土施工规范强制。
不管是三维设计、施工深化、模型制作、平台管理,都是对信息的加工与管理,而模型只是它的载体,模型LOD越深、信息也就更全面。
最后小编想说:会软件就懂BIM?软件就是BIM?学Revit就是学BIM?会使用管理平台就会BIM?会排砖,会管综,会深化就会BIM?这些工作只是BIM这个庞大系统的工作一部分,只是对信息的加工与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