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 >研读》1:
周纪(一)
周纪一(从公元前403年开始,到公元前369年结束,共计三十五年时间。)
公元前403年初,周威烈王任命晋国的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
臣司马光曰:臣听说,天子的职责莫大于礼,礼莫大于分,分莫大于名。什么是礼呢?就是纪纲分明;什么是分呢?就是君君臣臣;什么是名呢?就是公、侯、卿、大夫职责分明。四海广阔,亿万民众却受制于一人,即使有过人的力量,超常的智慧,却没有不敢奔走为其服役的,难道不是因为用礼作为纲纪吗!所以天子统领三公,三公率领诸侯,诸侯制约卿大夫,卿大夫治理士人百姓。权贵领导下面百姓,百姓则受权贵领导。在上的役使下层,就像是心腹指挥手足,树木主干制约枝叶;下层侍奉上层,就像是手足护卫心腹,枝叶遮护本根。然后才能上下相保,国家安定。所以才说:天子的职责莫大于礼。
周文王在撰写《周易》时,以乾坤作为首篇。孔子在《系辞》中解释说:“天尊地卑,于是乾坤的顺序就确定下来;按照由高到低的顺序排列,贵贱的位置就明确了。”这是说君臣的上下位置,就像天地一样无法改变。《春秋》中说要抑制诸侯,尊重周王室,周王的官吏虽然身份低微,却依然排列于各诸侯之上。由此可见,孔圣人对于君臣关系的关注,从来没有懈怠过。如果不是出现夏桀和殷纣那样的暴君,或者出现商汤和周武王那样的仁主,天下人心归附,天命授予,君臣间的名分,就应当守节,直至以死来捍卫。所以,如果微子取代殷纣,那么成汤的商朝就能永配上天;如果季札担任吴国君主,那么太伯就会永远享受血食祭祀。但这两人宁愿亡国,却没有这样去做,是因为知道礼的大节不能搞乱。所以说:礼莫大于分。
礼是用来分辨贵贱、排序亲疏、裁定万物、处理日常事务的。名分不区别,礼就不会彰显;没有器物区别,礼就无法体现。用名位来命名,用器物来区别,随后就能上下井然有序,这正是礼体现的大道。名位和器物都不存在了,那礼怎么能单独存在呢?当年仲叔于奚为卫国立功,辞掉食邑后要求配备贵族的马饰。孔子认为,还不如多给他食邑,因为名位和器物,不能轻易授予他人,这是君主的权力象征。如果政治消亡,国家随后也就灭亡了。卫国国君期盼孔子能为他治国理政,但孔子却想先正名位,是认为名位不正,百姓就会手足无措。贵族配备的马饰,只是个小小物件,但孔子却非常爱惜;正名位只是微小的事务,但孔子却先要修正。如果名位器物混乱,那么上下就无法相互保全了。任何事情,无不从微小发展壮大。圣人考虑深远,所以能谨慎地从微小时就开始救治;众人目光短浅,所以在发展壮大,以致酿成大祸后才想起挽救。在微小时整治,就会力小而成功大;在酿成大祸后才进行救治,就会竭尽其力却无法实现。《周易》中说:“行走在霜雪中,就能知道严寒坚冰来到”;《尚书》中说:“先王每天要处理掉几万件事情”,说的就是这类防微杜渐的例子。所以说:分莫大于名。
哎呀!周幽王和周厉王失德,周朝大道日渐衰落,纲纪散乱败坏,下面欺凌上面,诸侯专权征伐,大夫专擅国政。礼从总体来说,已经丧失了十分之七八了。但周文王和周武王的祭祀仍然延续传播下来,大概就是因为他们的子孙还能坚守其名分。为什么这样说呢?当年晋文公对周王室立有大功,向周襄王请示死后用王室的礼仪安葬,周襄王没有答应,并且说道:“这些在周朝的制度中都有明确规定。现在并没有改朝换代,在安葬仪式上却要出现两个天子,这本来是叔叔您所反对的。如果不是这样,叔叔您自己拥有土地,直接安葬就行了,为什么还要来请示我呢!”
晋文公因为害怕,没敢违抗周襄王的意思。所以周朝的土地,在面积上没有超过曹国和滕国,周王室直接管辖的百姓,在数量上也没有超过朱国和莒国,但仍然历经几百年,作为天下宗主,即使像晋、楚、齐、秦那样强盛,也不敢凌驾于其上,为什么呢?这仅仅是因为君臣的名分仍然存在。鲁国的季氏、齐国的田常、楚国的白公和晋国的智伯,他们的势力都足以驱逐君主后自立,但却最终没敢这样去做,难道是因为力量不足与心中不忍吗?其实是因为担心,这样侵害了名分,会被天下人群起而诛之。现在,晋国大夫暴虐蔑视君主,瓜分晋国,天子既不能征讨,还信宠分封,这些人位列诸侯,是因为不再能坚守名分,索性直接放弃。先王制定的礼,到这时已经全部消亡了。
或许有人认为,在那个时期,周王室势力微弱,三晋强盛,即使周王室不准许,他们怎么可能得到呢?这就大错特错了。凭借三晋那样强盛,如果没有顾忌天下人群起而诛之,坚持要侵犯礼仪,就会不必向天子请示自立了。不向天子请示而自立,就属于悖逆之臣。如果天下还有齐桓公和晋文公那样的封君,肯定要奉礼义而起兵征讨。现在,经请示天子后,天子准许,这是受天子的任命后成为诸侯的,有谁能够起兵征讨呢!所以三晋位列于诸侯,不是三晋的破坏,而是天子自己毁坏掉了礼仪。
哎呀!君臣之间的礼仪既然崩坏,天下人就会凭借智谋与实力争夺称雄。那些因是圣贤后人而成为诸侯的,社稷无不泯灭,周朝先民的子孙几乎灭亡殆尽,这其实不很悲哀吗!
黄其军
作于2024年9月11日(古历甲辰年八月初九)
文中照片来源于网络,对作者的辛勤劳动表示衷心的感谢!
近期同类文章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