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书还是电影,《追风筝的人》无疑是一部经典,很早就听说过它的口碑,却一直没有一个契机进一步了解。
今年放了寒假,在回家的火车上,正好室友下载了这部影片,于是我们便在一节晃荡的车厢中一边吃着零食,一边看完了这个故事。
01
阿富汗的富家少爷阿米尔和仆人哈桑,从小一起长大。
哈桑将阿米尔看作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待他情同手足,会在他被大孩子欺负时挺身而出,会为他穿过镇子捡回一个又一个风筝,会在街角的转弯处郑重其事地对他喊道:“为你,千千万万遍”。
阿米尔则是个被宠坏的富家小少爷,生来性格懦弱自私,心地还算善良,没人找他玩的时候,他会给哈桑讲他编的故事,尽管哈桑爱听的那个故事已经读了数遍,他还是会在哈桑热切的眼神中妥协。
然而从那场风筝大赛上,为追逐阿米尔那只赢得胜利的风筝,哈桑而被人按在雪地里凌辱之后,一切就变了。
阿米尔设计赶走了哈桑父子,接着阿富汗战乱,他与父亲逃去美国,从此两个少年就再也没见过彼此,直到他再次回到故土,阿富汗已经满目苍夷,哈桑也已经不在了……
整个片子看下来,给我的感觉有点压抑,甚至有点不舒服,因为主人公阿米尔,他实在不是一个很正派角色,或者说不是像在其他电影中我们所了解的主人公那样。
所以这场救赎在我看来,不过是他的自我救赎,而他同父异母的兄弟哈桑——苦难的承受者,却在命运的愚弄中死去,并且作为仆人到死都对他所认为的主人阿米尔少爷忠诚。
02
风筝大赛那天的肮脏小巷,阿米尔亲眼目睹了哈桑惨遭凌辱,却冷漠旁观,并没有制止惨事的发生,只是在哈桑勉强支撑着蹒跚地走出来时,他才敢上前去,若无其事地问他上哪儿去了。
之后的阿米尔,仿佛就被囚禁在了那条小巷,囚禁在那个躲在暗处大气都不敢出的少年身上,他开始为自己的懦弱感到羞愧,同时又嫉妒哈桑正直、勇敢的品格。
亦或是为了减轻自己的负罪感,想让哈桑打自己一顿出气,种种原因促使他开始对哈桑百般刁难,用石榴砸他逼他还手,向父亲告状栽赃哈桑偷了他的手表。
而哈桑呢,明知是计却顺从地认了。
哈桑父子离开了,可是这事却成了他的心结。
直到多年后阿米尔回到家乡,从父亲的好友口中得知哈桑是他同父异母的兄弟,并且有个孩子还尚在人世,悔恨、羞愤一起涌上心头,他决定拼了命也要从塔利班手中救出哈桑的遗孤。
他乔装潜入塔利班的地盘,被阿瑟夫(羞辱哈桑的那个人)一眼认出,我以为面对童年就畏惧的人他能够打破童年阴影呢,结果并没有,他被打的头破血流,好在最终把他的侄子索拉博救了出来。
回到美国,他和妻子便领养了索拉博。哈桑的孩子重新有了一个家,这一点还算令人欣慰。
03
影片结尾,是风和日丽的一天,他教索拉博哈桑放风筝的技巧,还斗赢了旁边的一只风筝。
看着那只风筝断了线,他问,要我去捡回那只风筝吗?
其实他并不在意索拉博的回答,他想做的只是为他,或者说是为哈桑,追一回风筝。
他着急且兴致勃勃地跑着,向索拉博喊,为你,千千万万遍。
这一刻,他必定想起了那场风筝大赛,最后一只风筝从天空飘落,一群孩子吵嚷着蜂拥而去,幼年的哈桑站在街角的转弯处,雪花飞舞在他身旁,他对他作出一生忠诚的承诺。
追风筝的人从哈桑变成阿米尔,所有的往事都已释怀,我想,这个可恨又可怜的人也终于得到了自我的救赎。
刚看完电影时,我十分同情哈桑,特别讨厌阿米尔,就算他最后得到救赎了又怎么样,哈桑已经不在了,当年的事也无法改变结局,故事最后的最后不过是他一个人自私地得到了宽慰。
但是,静下来想想,阿米尔又何尝不是我们自己呢?
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在年幼的时候,做过一些让自己今后感到羞愧的事,这些事如影子一般伴随一生,让你只能在回忆里回望它。
可纵使你再怎样不住地想起,时光都不会掉头,自己尽力的弥补,这何尝不是一种自我拯救呢?
希望你在每一个懦弱的时刻,都能如卡勒德·胡塞尼这般思考:
我是否知道我心中的风筝到底在什么地方,人生错过就不会再得到,也许我会忏悔,会救赎,但这些似乎都已经晚了……
每当天空放飞起风筝的那一刻,我是不是应该问问自己,我是否真的珍惜我所拥有的一切。
每个人成长过程中都会有懦弱、自私、选择逃避的时刻,即使是现在。
我们总喜欢给自己找很多理由去解释自己的懦弱,总是自欺欺人的去相信那些美丽的谎言,总是去掩饰自己内心的恐惧,总是去逃避自己犯下的罪行。
但事实是,总有一天,我们不得不坦然面对那些罪恶,给自己心灵予救赎,追回属于自己的那只风筝。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