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30日“央广新闻”抖音号播出了一段朱广权关于开学心情的段子:“同学们,经过漫长的假期,现在是不是语文不会、数学崩溃、生物鸡肋、物理心碎、历史没背、英语颓废、化学很醉?就体育还好,武功全废!这种痛,直穿心肺、欲哭无泪,让你更清醒地认识到,时间紧迫,机会宝贵,珍惜时光,不进则退!孩子很累,家长也没有一点点防备。疫情期间,在家辅导完作业,督促上网课,还要严防病毒来闯祸,可孩子的精力依旧旺盛,不甘寂寞,自己的血条却已不多,忍不住着急上火把脚跺!”
网友直呼:“把家长们的心声都说出来了。”还有网友说:“我的血条已经不多了”、“打孩子手疼得一直不好,孩子屁股都长茧了”、“我表示快崩溃了”⋯⋯
经过这次疫情长假,本来就焦虑重重的家长们,压力更大了。孩子已经复学的,家长们担心长假过后,孩子们是否能够适应学校生活;孩子还没复学的,家长们眼巴巴盼着复学的同时,还得继续跟孩子们斗智斗勇。有些宝妈,备受带娃的煎熬,甚至到了动辄就光火、想要逃离的崩溃边缘。
不得不说,带娃崩溃是常态,减压抗抑很必须。
要说宝妈们为什么会压力重重,恐怕各家都有各家的经,但都逃不过这两个字:担心。
【担忧孩子的前途,是你最大的压力】
美国电影《天才少女》中有一个细节:主人公玛丽的舅舅弗兰克,面对玛丽的抚养权官司正借酒消愁时,玛丽的老师邦尼问他:“你最大的恐惧是什么?”弗兰克犹豫片刻后吐露真言:“我最大的恐惧是我会毁掉玛丽的人生。”
这何尝不是各位宝妈们担心的事情呢?担心孩子吃不饱饿肚子、担心孩子睡觉会着凉、担心成迷游戏无法自拔、担心不认真学习考不上好大学、担心没有养成好习惯无法适应社会、担心未来找不到好工作⋯
越担心、越焦虑;越焦虑,就越崩溃。
【求而不得的高期望与高要求,是让你爆发的导火索】
对未来的担忧,无形中会提升宝妈们对孩子们的期望与要求,尤其是那些包办替代过多的宝妈,在“付出就要有回报”的隐性心理作祟下,给孩子提出了一堆要求:“你应该坚持每天写作”、“你应该好好学习”、“必须早睡早起”……
都说期望越高、失望越大。当期望无法达成时,宝妈们就陷入了恐慌和失落。另一方面,孩子在这种超越发展阶段的提前化要求和期望下,也是压力重重,要么消极逃避、要么积极反抗,更加剧了宝妈们的崩溃。
Grace就是这样的一位宝妈。四年级的女儿各方面都很优秀,既是班长,又是学习标兵。可在Grace的眼里,女儿有太多缺点,不仅做事缩头缩尾,还不够积极上进。当女儿高兴地告诉她考了年级第一时,Grace却说:“我都不知道你是怎么考上第一的。”在批评指责中,女儿的抵触逆反越来越强烈,Grace也痛苦不堪,她不得不求助于家庭个案指导案。
在家庭成长顾问的引导下,Grace才逐步意识到,自己对孩子存在过高的要求和期待,导致孩子不胜重负,最终消极反抗。
【没有价值感的人生,更让你的内心无处安放】
价值感的缺失,是压倒宝妈们最沉重的一根稻草。
第一次做母亲的宝妈们,没有经验、没有专业知识,放弃原本可以掌控的职场人生,投入到琐碎的生活中,全身心扑在孩子身上。孩子优秀就是她们最大的安慰。
可是,孩子的成长并非一蹴而就。成长的过程中还会不断遇到新的问题、新的挑战。努力付出却看不到成果,努力付出却得不到家人的认可,“你就在家带个娃,多轻松啊!”、“老公辛苦养家,你却连娃都带不好,说得过去吗?”宝妈们的内心,被种种的“无意义”充斥着,无处安放。
其实,压力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无法面对压力。周立波曾说过:“人生就像高压锅,压力太大的时候自己就熟了。”没有扛不过去的压力,只有不肯面对压力的人。
育儿路上,带着美好的期许,转变观念、积极行动,将更有助于宝妈们轻松前行。
1、“目标盒复盘法”:让目标可视化,宝妈育儿不迷茫
Mary是一对三年级龙凤胎的妈妈。本以为自己可以按部就班地朝着既定的育儿目标前进,没想到现实却给了她重重的打击。
孩子们入园,她焦虑;入学,她更焦虑。因为担心孩子在园吃不饱、不适应园所生活,她整夜整夜睡不好觉;入学前夕,但凡听到别人说要上的幼小衔接班,无论数学、英语还是语文,她恨不得都给孩子报上。自己疲于奔命,孩子们也筋疲力尽。Mary不明白,明明目标很明确的自己,怎么就变成了无头苍蝇,到处乱撞。
后来,经朋友推荐,她参加了家庭教育的学习,才发现自己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一旦周边的人有不同意见,她就会被别人的思路带着走,而忘记了自己曾经定下的育儿目标。今天觉得这个理念有道理,明天觉得那个做法出效果,摇摆不定中荒废了时间,最后一个目标也没有达成。
家庭教育的老师告诉了Mary一个管理育儿目标的小技巧“目标盒复盘法”。Mary按照老师的介绍,分三步重新梳理了自己的育儿目标:
第一步:确定长远目标——把孩子培养成有责任、有德行的社会人。
第二步:拆解阶段育儿目标——现阶段的目标是帮助孩子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培养生活自理能力,并逐步细化到每一个细节。
第三步:把这些目标一一记录下来,并郑重其事地装到盒子里保管好。
从此以后,每当Mary感受到外界的压力时,她就会再次拿出“目标盒”,安安静静地审视自己的育儿目标,找到现阶段的重点方向,再次起航。
Mary说,一开始她也只是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没想到这个“目标盒”时时都在提醒自己朝目标前进,哪怕慢一点。她不再苛求孩子们时时刻刻都优秀,而是引导他们每天进步一点点。慢慢地孩子们不仅找回了自信心,人也开朗了许多。
孩子从0岁到18岁成人,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教育,也需要缓慢优雅、循序渐进。不简单关注眼下是否取得好成绩,更应该放眼长远,看看孩子是否为将来独立的人格、永存的动力、永不挫败的心态做好了铺垫。宝妈们不妨静下心来想一想,我们到底希望把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每个阶段又该帮助孩子建立什么样的习惯和能力?不停留在空想中,而是落实在具体的行动里,将育儿目标可视化,一步一个脚印实现,就不会焦虑于眼前的普普通通。
2、“转念记录法”:让思维可视化,宝妈信念更坚定
有了明确的育儿目标,更需要坚定的育儿信念。信念的缺失往往来自于求而不得。高期望高要求,看似是对孩子的期盼,实则是宝妈内心将自己的“无所作为”转嫁到孩子身上,期望孩子朝着自己的目标发展,而无法接纳真实的孩子。
“转念记录法”可以有效帮助宝妈审视自己的需求与信念,学会接纳孩子。
这个方法曾受到心理压力疗愈书籍《一念之转》的启发。书中提示人们可以用四个问句来确认自己的想法是否可靠。
1.那是真的吗?
2.你能百分之百肯定那是真的吗?
3.当你持有那个想法时,你会如何反应呢?
4.没有那个想法时,你会是怎样的人呢?
在经历了上百场家庭教育讲座、与数百名家长沟通后,我们为家长们设计了更适合家长们转念的六个问题。当你开始因苛责孩子而焦虑的时候,不妨静下心来,写下这些问题的答案:
1、是什么让我产生压力(焦虑/失望/生气)了?
2、我的需求是:只要孩子***,我就能快乐起来。
3、这是我可控的吗?(这是我的真实需求吗?)
4、为什么我会产生这样的想法?
5、孩子的想法是什么?他的情绪怎么样?
6、在这件事上,我还能做些什么?
当宝妈们开始拿起笔进行“转念记录”的时候,她们已经通过转移注意力的方式暂时放下了焦虑。很多时候,焦虑源于想得太多、做得太少。“转念记录法”旨在帮助宝妈们通过书写的行动,静心思考压力的来源,觉察自己的真实需求,并找到适当的方法来改变焦虑的现状。
3、“能力储蓄罐法”:让付出可视化,增强宝妈价值感
即使再坚定的信念,也无法抵挡没有结果的现实。让宝妈的付出看得见,有效提升宝妈的价值感,才能真正为宝妈们排忧解难。
那怎样才能让宝妈的付出看得见呢?
四年级男孩的妈妈阿香,有一个特别棒的法宝:能力储蓄罐。
儿子还小的时候,阿香从一本书中发现了这个法宝:在梳理育儿目标的基础上,提前把儿子成长中需要具备的能力一一整理,并记录在不同的小木棒上,做成一个又一个“能力签”,存放到事先准备好的罐子里。当孩子在生活中掌握了一项技能时,阿香就找到那项“能力签”,给它涂上颜色,以区分“具备”和“不具备”。
随着儿子年龄增长,储蓄罐里的彩色“能力签”也在慢慢地变多,阿香的家人都对阿香竖起了大拇指:把儿子培养得真能干!此时的阿香特别欣慰:自己的付出真的没白费啊!
每年年终,阿香和家人还会陪着儿子重新检查“能力储蓄罐”,看看今年又增长了哪些技能,顺便做好下一年的技能提升清单。
日常生活中,人们更倾向于结果导向,包括育儿。宝妈们辞职在家,全职带娃,本来很多人就觉得委屈,加上带娃工作大部分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宝妈们忙到没有价值感,内心的焦虑油然而生。而“能力储蓄罐”能帮助宝妈及家人看到养育孩子的付出与成果,更容易帮助宝妈找到为家庭付出的价值感,从而降低焦虑。
《阿甘正传》里有句经典台词:Life is like a box of chocolates, you never know what you're going to get. 生活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会得到什么。
未来充满了未知,也充满了期望。与其焦虑未知,不如着眼行动,让一个个期望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现实。当孩子的未来触手可及,宝妈的心情也就会明朗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