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其实是我的第二故乡。
生在故乡,成长在异乡。
也许是因为名字的缘故,我会不断地往外面跑,以至于我对家的感觉就像是猪旅馆一般。不说是什么亲情,亦或是乡情了,对于这个陌生而又熟悉的地方,总是有一种难于言表的感受。
这里的人,总有一句话在催促你前进:能力强的人都出去发展了。
乡下的空气还是清新的,对于我们这些在大城市呼吸惯了雾霾的人来说,偶尔回家就成了一次享受 。恨不得在家里多待几天,好好享受这大自然的恩惠。
这里的土地告诉我们,不在需要过多的青年劳动力,工业化时代需要的是能掌握技术的人才。你不能依旧躺在往日的温床上一蹶不振。
村里的年轻人基本都在外地工作,能不回来就不回来了。毕竟外面才有更广阔的天地。
回乡的第一感受就是,你要是没混好,就没什么脸面回来,丢人才是最基本的自觉。
对于我们这种离职人员来说,他们更希望看到你是能有大作为的人,不用去风餐露宿,就能吃香喝辣。
村里的最大特色就是:关系至上。
不论做什么事,只要你搞好关系,能做的就是别人的一句话了。除非你跟的人不对。
都说朋友多了好办事,有问题时大家能帮一把都会伸出援手。
你在家乡的关系如何,就能体现出你的个人能力。
这样的关系往往体现在结婚等大事上:
比比谁家的婚礼办得场面,来的客人多。最明显的就是有头有脸的人能来几个,要是有公家的人出席的话,蓬荜生辉就照进现实。
这里的民风淳朴。
过节了,还是有人在院子里摆上几个果盘,点上几炷香,倒三杯酒,搞点月饼。算是敬老天最古老的方式了。
城市的时候把人压得喘不过气来,而乡村现在却让人慵懒如初。
在家里呆了两个月,我竟然开始厌恶工作了,不知道工作的意义到底在何处。
其实最直白的借口就是,工作使为了养家糊口。一个字:钱。
每个人奔波于生活和工作之中,从未停下脚步来思考一下工作之余的我们,究竟能是这个社会进步多少。
是的,在我们还没解决好自己的生存问题时,第一步想到的自然是吃饭问题。这时的我们不会高尚地去思考未来的道路,能做好眼底的就是最大的收获。
于是我们每个人都处心积虑为自己着想,切实把生活档次提高才是奋斗的目标。
我们现在的追求很简单,只是满足与生活,进而有享受的机会,从而能使这一代人过得舒坦。进一步就是能使下一代生活在更健康的时代中。
我们的努力不就是为了这些吗?
什么勾心斗角的办公室政治,习以为常的酒桌文化,为了还不就是家里的几口人。
什么奋斗,什么努力,为的还是混口饭吃。
终于明白钱是好东西了。
没钱的时候,我们拼命地工作,顺便把钱赚了。
不用去说什么伟大的社会公德,只有能满足个人生活之后,再来体谅社会,你才会被别人尊重。
要是你自己过得日不聊生,还谈什么社会大抱负。
泥菩萨过河的时候,自己一身还有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