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长梁晓玲和俞敏洪 《半月谈》美妙成长【第一期】文字版回顾
一场关于教育的对谈,最好该是什么样的?
它应该有趣、轻松、亲切,却紧抓主题。
故事精彩,又金句不断。
在有限的对谈时间里,能留下很多让听者反复回想、甚至改变行动的珍贵内容。
6月19日晚,在《半月谈》美妙成长的直播上,新东方集团创始人俞敏洪,与家校共育心理学专家梁晓玲,就为上百万家长贡献了这样一场精彩的直播。
这场“做不焦虑的家长,培养高逆商的孩子“为主题的直播,有数百个社群同步互动答疑。
结束后,还有不少家长在群里互动,交流感想和体悟。
社群内家长互动
⬇️
那这场口碑爆棚的直播,
到底说了些什么?
俞敏洪与梁晓玲,
又有哪些关于教育的碰撞?
俞敏洪为什么这么会讲故事?
让我们带你一一回顾。
(篇幅较长,但非常值得逐字看完)
如何看待挫折?
梁晓玲
在我们的互动交流群里,心理学主班采集了非常多家长有关于孩子逆商培养方面的问题。
比如说:
”在小朋友年纪很小时,家长就觉得孩子很有情绪,不听家长的意见。”
“小学的孩子,在学习语文的时候,遇到难题难字,会有畏难情绪,会情绪化,很容易生气,也不愿意查新华字典。”
“大一点的孩子,参加学校的竞技比赛时,会回避,不愿意参加。”
“初高中的孩子,原来成绩很好,到了更好的学校后,排名下滑,心理崩溃,学习就提不起劲来。”
“包括刚刚结束的高考,数学卷引发全民热议,大家对题型的变化、难度的变化非常敏感,很多考生受到影响。”
听起来这些问题都是家长反映的关于孩子逆商的问题,我想请俞老师聊聊,这些问题到底是家长过于焦虑,还是孩子逆商的问题?
俞敏洪
刚才梁老师讲的很多问题,其实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就存在了。这说明,家长特别在意自己的孩子什么地方不如别人,没有在意孩子什么地方比原来更好。比原来更好这件事情,比什么都重要。
我讲讲我的经验:比如我让我儿子去训练篮球,他在训练的时候会关注多少个球没投进,一大半投不进去,他就非常受挫。
那么我就会和他说:“你应该关注投进了多少个,你不要关注多少个没投进去。”这样孩子的心态立刻就转变了。
然后我们会定今天的要求是投进30个3分球,至于有多少没投进去,不要在乎。最后不管他投了多少个,最终的结果就是投进了30个3分球,他就会有成就感,成功地完成了今天的任务。失败的数字,我不在意。
摔倒一万次都可以,只要你最后一次站起来,你就是成功。
孩子的抗挫折能力,是在他失败的时候,你给他一个正确的目标,让他在不断努力达到中培养的。让孩子意识到失败,哪怕考试不及格,都是他未来走向成功的基础。
逆商不是说面对困难完全不怕,而是让孩子学会突破困难,突破失败,并且看到他自己进步的一面。
这是逆商最重要的东西。
为什么孩子抗挫折能力弱?
俞敏洪
我们要给孩子定规矩,定规矩是可以有要求,但不能以辱骂、伤害的方式给孩子施加各种压力。
孩子面对家长的教育和要求,应该以什么态度面对?这对大部分孩子来说是一个特别困难的问题。因为大部分孩子的心理还不成熟,就要去面对父母给自己的压力,这件事情太难了。所以倒过来问问,我们家长有没有更成熟?是不是总是抱着指责性的心态?
梁晓玲
今天我们的家长比较习惯用完美的框架,东家的优点加西家的优点,组成了对孩子的全部要求。
孩子就变成了一个机器人,必须有完美的配置才能达到父母完美的要求。
父母的聚焦点,在心理学上叫“视角倾向性”。如果父母的视角倾向性是负向的,就很难看到孩子的优点。
比如孩子拿着试卷回来,写着99分,请问你是聚焦99分的家长,还是1分的家长?
大部分拿到99分的孩子会得到一个标签,叫做“你很粗心”。
得到60分的孩子不会被打上“粗心”的标签,会被说“你不够努力”。
但拿到99分的孩子恰恰会被打上一个标签,被说是一个“粗心的孩子”。
大家意识到吗?这个标签对孩子的影响是很严重的。孩子的不抗挫折性,和他不被接受犯一点点错误是有关系的。
俞老师觉得家长焦虑的这些问题,到底真的是孩子低逆商的问题,还是孩子在发展当中非常正常的表现?
俞敏洪
我觉得特别正常。
梁晓玲
对,特别正常。但是我们的家长却给孩子的问题贴上了比较严重的标签。其实这些标签对孩子的影响,比孩子发展阶段中表现出的起伏的状况是更为严重的。也就是我们家长没有采用正确的方式帮孩子度过心理的起伏期,相反加重了他们的不抗挫折性。家长太焦虑了。家长的焦虑其实来自自身的心理系统不稳定,受到自身当下状况的影响。
家长如何向孩子示范抗挫折?
俞敏洪
孩子的逆商,是从父母身上传递给孩子的,什么叫传递?
我认为父母最重要的一个条例,就是不管孩子发生什么问题,千万不能情绪失控。然后父母要冷静的思考:面对这件事情,我用什么方式和孩子交流也许是最好的?
比如孩子考试100分,考了40分回来,你怎么反应?
如果你嚷嚷:“怎么考了40分回来!”除了给他压力,给他失望,除了看起来行使了父母的权威,其实孩子是不服的,父母什么都没有做到。
抗打击实际上是一个冷静对待的过程。首先不要发脾气。其次孩子自己拿到这个分数,心里已经知道不好,那家长就要一起分析。
如果是我,我会这么分析:“40分尽管不及格,但也是分数,因为毕竟对了40%,那60%没对,原因是什么?分析完了后,就想下次怎么去掉让成绩不好的因素。紧接着可以提要求。孩子说下次考60分、70分、80分都可以,只要是进步的。我们定一个君子之约,你说考到多少分,爸爸就等你考到多少分。孩子考到了,我可以请吃好吃的。没有考到的话,那我们再分析。”
如果孩子不知道定要求,那我可以给他定标准,先考到50分,就算成功。考到50分,再说考到60分的问题。你要看到孩子的进步,要鼓励孩子爬起来继续往前走,而不是把孩子一把摁住。
我觉得最重要的是鼓励,鼓励,再鼓励。在鼓励孩子进步的同时,告诉孩子怎么改进。如果家长不清楚进步的需求,只会成绩不好就批评,成绩好了就表扬,又怎么要求孩子进步呢?
梁晓玲
俞老师说的传递,是说孩子是从父母如何应对挫折的方式当中来学习的。
如果你表现的是情绪化,发脾气,指责别人,那孩子基本上也会模仿这样的方式。他会在没有考好,成绩不好,人际关系发生冲突的时候,认为是老师不好,同学不好,父母没有提供好的条件,所以他就比别人差。
其实孩子是学习父母的认知方式,就是父母如何去解释逆境,如何示范应对逆境的方式,思维也好,行动也好,情绪模式也好,孩子的方式会是完全一致的。不是要教孩子应对挫折的方式,而是要做给他看。我想孩子是看着父母的背影长大的。
家长如何改变在教育中的负向思维模式?
梁晓玲
现在有很多家长,容易有一种很负面的思维模式。
比如很多人会对孩子说:“你一定要好好读书,你如果考不上好大学,你的一生就完了,人生没有希望了。”
这个叫“极端消极假设”,就是不允许自己犯错误,也不允许他人犯错误的思维,是一种完美执念。
仿佛在告诉孩子,一个事情做错了,你的人生就再也爬不起来了,你会被甩开很远很远。
在这种思维下长大的孩子,压力会非常大。
但其实我们要鼓励的是一种“成长思维”,那就是你每一次进步,都是一次成长。我给你树立一个投中30个球的目标,但你昨天能投中1个,今天能投中2个,那我也鼓励你、也夸你。
因为没有任何人的人生是一帆风顺、一蹴而就的。
俞敏洪
很多家长不允许孩子犯错误,我可以理解,家长可能年轻时候高考分少了三十分,没有进名牌大学。或者某个阶段不努力,失去了更进一步的机会。
这些悔恨很容易转化成对孩子的希望,希望孩子在人生道路上不要犯同样的错误。
但他们没有意识到,他们人生如果并不顺遂,可能并不是失去一两次机会的结果。而是他们在当时,也许达到某个状态、拿到某个成绩后,继续前行的动力不足。
就好像我总在想,如果我没考上北大,我会怎么样。
我当时是在江苏江阴,那个地方有很多企业家,很多农民企业家,光上市公司就五十多家。
我个性中有不买帐的特点,越失败我就越不买帐,越不行就越想努力。
我犯了多少次错误,我不怎么在意。
这就是为什么我跟我孩子说,你打篮球,不要在乎丢掉多少个,你在乎自己投进去多少个。
你一万次跌倒,一万零一次你再起来,就是成功。
所以我总觉得,如果我没有上北大,我就是江苏江阴最出色的企业家。
因为我在任何状态下,都会设想,我下一个状态怎么比这个状态更好。
所以有些家长,他希望孩子可以避免自己犯过的所有错误,但他没有告诉孩子,在我的错误上,我是怎么走出来的。
所以在很多孩子眼里,自己的父母就是失败者。
家长真正该带给孩子的是经验还是标准?
梁晓玲
我在一线工作比较多,有些我接触过的家长,觉得自己文化水平不高,在孩子学习上做不了什么。
但是其实很多文化水平不高的家长,也能培养出常青藤。
其实带孩子走出困境,不是靠道听途说的标准,而是靠家长真正的经验。
俞敏洪
家长的威望,真的跟文化水平关联不大。
我的母亲就是一位农民,但我到现在对我母亲,依然有敬畏感,依然相当尊敬她。
因为她从小对我们就有明确要求,并且一以贯之、坚持执行。
比如小时候,她就对我说,她希望我去当村里的先生,也就是小学老师。
因为在我们村,老师是很受尊敬的,农忙时期,家里的活儿都有家长帮忙干的。
所以我妈妈从小就要求我多读书,她除了书,从不给我买别的。我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做完家务、扫完地,就跟我姐姐就着煤油灯看书。到了小学三年级,就根本不需要我妈妈叮嘱了,自己看。
晚上睡觉前,隔着纱幔,灯光很不好,都要看。我妈妈都不敢让我多看了,怕我把眼睛看坏。
作为一个农民,她不可能要求说“你要给我上北大,成为教育家、创业等等”,但她会说:“你要多读书,我也陪着你,我也不给你买任何别的东西。“这也是一种言传身教。
所以哪怕我儿子现在要考高考,他的很多学科我辅导不了。但他看得到,我每天6点起来,12点睡,每天很忙,还坚持每年看50本书。
我在他眼里,也是有敬畏感的。
高逆商的家长长什么样?
梁晓玲
第一:聚焦未来。
这种家长很少唠叨过去你犯了什么错误,但凡喜欢纠正过去的家长,都很难培养高逆商的孩子。因为孩子很害怕犯错。
越害怕,就越不行动,因为不做就不错。久而久之,学校的比赛、自我展示的活动,孩子都不敢参加。
有些家长觉得孩子比较担心,不爱人前呈现自我,那就要思考,你是不是常常否定孩子,常常说你这里没做好那里有问题。你这个标签一贴,孩子就会退缩。
所以一定聚焦未来,说我未来想做到什么、挑战什么目标、下次怎么做好。
第二:聚焦于正面。
所有的孩子,都会有已经存在的优势。很多家长看孩子就跟看一辆车、一部手机一样,睁眼就是挑毛病。孩子有一些毛病是正常的,但要更多的去寻找孩子的优点。就像出去旅行看花看山看海一样,多聚焦正面。
第三:始终向内求。
孩子的人格培养,百分之八十来自父母。孩子当下的行为,其实基本上都是父母的复制。很多孩子遇到问题,很容易思考“我很糟糕”“别人做错了什么导致这个问题”,但其实还有第三个面,就是“我当下做什么可以解决”。
为什么很多孩子遇到挫折,要么就是自我攻击,要么就是怪别人。大约都是学习了父母在挫折中的表现。
所以父母一定要在遇到挫折时,引导孩子多思考“当下我应该怎么做”。
另外,也绝不要因为出了问题,就给孩子定标签。刚刚我们说过了,你的标签一贴,孩子就很难翻身。
如果你觉得植物长得不够茁壮,那么要调整的不是植物本身,而是生态环境。
教育也是如此。
我还曾经看到过家长,孩子读幼儿园,跟小朋友发生了一些人际关系矛盾,她去幼儿园投诉对方小朋友侮辱自己的孩子。其实小朋友可能并没有那个概念,但是家长人为放大了里面的情绪。
这个其实也是很影响孩子的。
俞敏洪
对,很多家长会很容易焦虑,用自己的标准去衡量。
就像我小时候,跟同村的孩子闹矛盾,搞的我们两家人都吵起来了。甚至半年都没说话。结果他们不说话,我回头反而跟那个孩子继续玩。
很多事情,父母用自己的角度去介入,就闹大了、麻烦了。当然要分清楚简单的闹矛盾,和霸凌的区别。
但还是要帮助孩子,合理看待问题。不要过度焦虑。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船长梁晓玲》
点击下方链接可查看原文:
“摔倒一万次,第一万零一次站起来,就是成功。“|《半月谈》美妙成长【第一期】文字版回顾
https://mp.weixin.qq.com/s/79ID_XsK7lcbuxwG6qUYF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