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情燃烧的岁月》与现代审美观
这本书并不长,十几万字的中篇。用了几天将他一口气读完。有了一些感受想马上记下来。
石钟山的作品没细细的研究过,就读了一部这个作品因此还谈不上对于石钟山风格的叙述,激情燃烧的岁月是在讲述几个故事,不是单纯的一个故事,其实可以看作是一个短篇小说集,还算不上中篇,这几个故事就是在讲述建国以后中国中高级军官的生活状况,有些情节也是颇能感人的,但是总体来看、将他放在现代来看毕竟是艺术格调低了,为什么?我时常也在思考这样的一个问题,像张恨水、像是报告文学的刘厚春的百万大裁军,到底是哪些因素让他们在现代尤其是新世纪以来一直站不住脚?我想还是人的问题,在跟朋友们讨论现代艺术、现代主义时,我关注的还是人的问题,还是一个情的问题,我们在当今时代的审美背景下来看情感,一定是秉持三个原则:
1 是否矫情,矫情就是更改作者本身所受感动时的情感,脚指夸大或者是缩小甚至是彻底个改变来迎合、来讨好读者。我们知道在古代尤其是唐代,诗歌为什么不矫情,李白为什么艺术成就卓越?原因就在于它的感动是长久的、它的感动是永恒的,在感动时马上把自己的作品写在人很可以书写的地方留下了一片片气势如虹的黄钟大吕,前几天看了一个同学在朗诵将进酒,庆安很丰富、很有力量但毕竟是缺乏礼拜的放大飘逸活生生的读成了杜甫的咏怀五百字,这样看来我们对于文学作品情感的吧我还是不深,荏苒停留在表面的表演环节。这就是现代文艺作品当中矫情带给我们的弊病。
2 是否煽情,煽情其实就是煽动读者的情绪,我这里使用的情绪一次并没有用情感一词,情绪讨论的是读者对客观事物能否满足的问题,我们知道文学作品的文本问题一直在讨论的是文本是否是独立的问题,现代主义的写法一定是希望作者尽量的减少对文本的干扰,让其自身来发展,从而获得作品在精神层次、审美层次上的独立,而不是要满足读者,中国传统的戏剧、小说都是在迎合观众、读者,以期望获得更好地流传、销售,这就必须让读者、观众在作品当中获得一定的满足,哪怕是情绪上的,引起读者的共鸣。中世纪的读者是部分情感和情绪的,虽然二者在现代来看仍然很模糊,但是其差别也愈来愈多的被高水平、高智商的读者量化、定义出来,在中世纪的读者看来这简直是不可思议的,所以给予读者群体水平低下的现实情况创作者将情感混淆为情绪,来迎合读者的“被感动”的需求,于是乎产生了大量的“大团圆”文学作品,这些作品很快被淘汰殆尽,不是从事专门研究的学者、知识分子听都没有听过。加感动就这样一直在塑造着中华民族读者群的审美意识形态,大团圆是应理公该的所以我们在读莎士比亚戏剧时、在读红楼梦时、在读阿诚的作品时总是感觉缺了一点我们自己的判断、缺了一点我们做出的设计。会产生一种微妙的情绪体验。
3 是否滥情,现代作品中很多作品是滥情的,这种情很充沛重视给你一种时时刻刻经崩着神经的感觉、总是给你一种被震撼的感觉、总是给你一种高亢激昂的感觉,这就是情感充沛的过了头,所以读者在读《边城》、《围城》、《今生今世》这类小说或者是散文时告诉我三个字“没意思”,当然我自己也有这样的情绪体验,“意思”已经被现代小说家过度的定义了,这种定义很难在短时间内被打破,现代主义在中国的再度兴起才有可能包容更多的看似没意思其实有很高艺术成就文艺作品,当然我说的滥情是针对一部分作家而言的,有的作家真正的情感充沛、真正的常含泪水,像莫言的丰乳肥臀,这部作品作者是包含的非常深厚的、复杂的平肝的,情感奔腾如三峡之水,但是有些作者就很差了,比如说本文的作者,当他在讨论几个故事的情感问题时,将这种情感扭曲夸大,带有很严重的类型化倾向几个家庭的几段婚姻中的复杂情感被简简单单的表述了出来,不是简单粗暴的霸占、抢婚,就是经过一番阴谋的骗人上手,然后在规划一个看似悲剧的喜剧结局,众所周知情感是复杂的,如果每个人的情感都可以凑合还有什么文艺作品。
寥寥数语其实是完全不能概括我对与现代文学的观念的,台湾作家张大春在谈到中国现代文学的时候说“我对现代文学的看法是零,因为里面涉及很多人的生计”这种站着说话不腰疼的作家还在右面的访谈中提出在台湾解禁是要站出来的观点事迹,让我感觉到这样的人一定是一个精明人、一定是一个投机者,现代文学的发展仍然不完善会出现种种的怪象、病态,作为一个现代读者、写作者、文学评论家、大众应该有一份自己对于现代文学的评价,看到不满的现象,看到错误的导向一定要呼吁、呐喊,最起码让我们身边的人醒过来,活过来、站起来,一定要将那些伪精英、老好人皮薄的体无完肤,将他们喝我们现代人对立起来,因为这里是有很多人的生计在厘米啊,但是有更多人的生命质量在里面,不能因为一时间想当好人而弃大众于不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