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苹果公司给我的启示
- 硬件必须为软件服务(而非花哨的噱头)。软件直接服务用户,满足用户需求。——这种关系不能颠倒。
- 软件为用户体验服务(苹果所有工作都围绕可用性,交互设计,视觉设计,工业设计展开),用户体验是产品立足之本。
- 用户体验为情感服务(抓住用户的情感需求,让消费者为产品疯狂)
- 产品为真正的需求服务(挖掘出尚未被满足的用户需求,逐一完善体验不好的功能)。
二、提防有特殊要求的产品(特例产品)——针对商业产品软件(不讨论定制软件)
1.对企业软件领域:
通常情况是:客户或合作伙伴要求生产特例产品(对方要求的产品),就会有大笔资金入账。
特例产品有什么问题?
- 产品需求不能由用户说了算。它混淆了客户需求和产品需求,必然会使公司偏离正轨。
- PM不能把工作重心放在特例产品上,耗费精力添加特殊功能,必然会耽误更重要的工作,带来长远的损失并非这点蝇头小利所能弥补。
- 特例产品存在风险,当市场需求变化时,因为被合同绑定,难以应变。
- 特例产品耗时,会让公司不堪重负。
解决方法:
- 根据产品原则决定是否接受客户提出的特殊要求。——此时虽然决定权在CEO手里,但PM可协助CEO做出决策,看看是否有其他途径解决问题。
- 帮助客户梳理需求,发现问题的本质,提出更合理的解决方案。
- 在保持产品通用用途的前提下,设法满足客户的定制要求。让各家供应商参与投标,选择达到要求的供应商合作。与供应商协商好,统一对客户的接口)。如果出了问题,客户知道该找谁。
2.在网络服务领域
举例:放置广告。
问题:与业务冲突,牺牲长远信誉。
解决方案:寻求共赢,设计一套合理的营销策略。
三、抓住现有技术与用户需求的契合点,运用新技术解决老问题
成功的产品往往不是什么新鲜事物,只是新瓶装老酒,但新瓶更好,更方便,更便宜。
建议:
- 对市场了如指掌,对现有产品的缺陷洞若观火(如利用可行性测试,掌握产品情况,包括自己的产品和竞品)。
- 跟踪最新的技术趋势,让之前无法实现的方案变得可能。
- 挖掘需求,运用新技术解决用户的老问题。
四、不需要用需求管理软件
五、产品中情感的作用
软件产品行业的从业者多为理工科或经济学背景,每天的工作却和研究人类情感的心理学有关。
举例:
- 消费者购买产品大多源于情感需求;
- 企业级消费者处于恐惧(被竞争对手超越)和贪婪(赚更多)购买产品;
- 大众消费者有更多样化的需求(如尊重,爱,化解孤独,满足自豪感等)
建议:
- 不同类型的用户有不同的情感需求。
- 产品应该满足用户的情感需求。
- 从情感的角度重新观察市场上的产品和服务,才能体会用户的真实感受:他们通过什么途径满足这些情感需求?哪种视觉设计更能抓住这些情感?哪些功能更能满足这些情感需求?哪些产品特性阻碍用户宣泄情感?
- 明确用户的情感需求后,问问自己,谁还能满足用户的这种需求。他们才是你真正的竞争对手。
- 许多情况下,你的竞争对手不是创业型公司或大型门户网站,而是大众的线下生活方式。
六、创新永远不会结束
原因:市场上还有蹩脚的产品就会机会;技术不断发展可实现新的创意;现有的应用为将来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七、情感接纳曲线——关注非理性消费者,关注用户的不满情绪
1.成功的产品需要满足某种情感需求
如果这个领域没有太多不满的情绪可以利用,产品就不会引起强烈的反响。
愤怒的用户决定着产品未来的发展方向。
行动:
- 关注失望、不满、愤怒等一切负面的情绪,研究大众抱怨已久的服务和领域。这些领域的创新机会很多,因为消费者内心的不满积蓄已久。解决这些愤怒和不满。
- 从用户的角度考虑问题(而不要一味从技术角度看待产品)。关注日常生活里那些让大众烦恼不堪,又不得不应付的事情。如果能解决这些问题,一定能打造成功产品。
- 不要只谈产品功能和技术,而忽略了用户的情感需求。
2.根据用户的情感特征,对用户进行分类:
A.技术爱好者(即技术创新者),他们购买产品仅仅是因为产品采用了新技术。他们的需求与普通大众不同,他们对技术本身很痴迷。(这类人容易误导PM)
B.非理性消费者(即尝鲜者)的情感需求与大众的相同,但更强烈。他们对不满情绪有过度反应,是放大后的情感需求导致的非理性消费行为——他们为了满足情感需求,会付出大大超出解决问题本身所需要的精力和成本。他们夸大了产品的价值。(PM深入了解他们的想法和感受,就能抓住这种情感需求;他们也能帮PM发现产品的内在价值)
C.普通大众(分为理性消费者、超理性消费者、观望者)。具有和非理性消费者同样的情感需求,只是没那么强烈。随着产品的完善,他们也会逐步加入消费队伍。
C1.理性消费者(即早期消费大众),只会购买实用、成熟的产品,务实,看重性价比。
C2.超理性消费者(即后期消费大众),情感需求更弱,哪怕产品有半点不合意,都不会买。
C3.观望者(即跟随者),约占15%,只会购买公认好用的产品。
其中,非理性消费者最值得PM注意。技术爱好者最没有参考价值。
行动:
为了让产品吸引理性和超理性消费者,应该从分析非理性消费者的情感需求入手。注意研究非理性消费者的行为(产品要满足的是他们的需求),避免被技术爱好者误导。
例如:雅虎的核心用户是超理性消费者——为了更好地为他们服务,需要加深对非理性消费者的理解,而不是开发“最酷”的技术去迎合技术爱好者。
注意:不同的产品有不同的非理性消费者,不能一概而论。
比如,金融领域非理性消费群体主要由退休女性构成(而不是市场营销部门简单的人口统计方法统计出的:非理性消费者由18-30岁的男性构成)。
3.马斯洛需求
底端是最基本的人性需求,涉及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只要充分挖掘这些情感,产品就离成功不远了。
顶端需求次于底端。
分析产品时,问:是什么样的情感驱动着用户的行为?应该怎样利用这些情感?评估产品,重在分析它满足什么样的情感需求,这种需求有多迫切。
(Cynthia:比如拾光,如果解决的是顶端自我实现的需求,就很难成功,但是定位在解决做事时的焦虑烦躁,也许就更贴合用户的情感需求了)
4.评估情感需求的新生测试
新生,一切重新开始,一切都是新鲜的,这时候的自己最敏感,最容易感受到细微的变化。
行动:
带着新生的感觉去发掘每天折磨大众的情感,就容易发现新产品。
(Cynthia:看来每天保持对生活新鲜的好奇心,对于PM是多么重要啊)
八、可用性(实用)与美感(美观),缺一不可
视觉设计可以满足用户情感需求。
交互设计和视觉设计完全是两码事。
良好的用户体验是交互和视觉设计合作的结果。他们共同配合PM定义产品。
行动:
尽量设计具有良好视觉设计的产品原型,很加分!
九、管理大众网络服务产品的十大要点
适用范围:电商,社交,搜索,游戏
十大要点:
- 可用性——良好用户体验,产品性能,用户知道如何使用
- 人物角色(抽象,分析,测试,反馈) ——对于百万级别的产品,按典型特征将用户分类,抽象出有代表性的用户类型(人物角色),加以分析。产品每增加一项新功能,都要请典型用户参与测试,根据反馈信息加以完善。
- 规划扩展性——分配20%的开发和运维资源,为系统扩展做好准备,永远留有余地。
- 持续可用性——系统故障随时可能发生,要保证持续可用性(从业者压力相当大)。
- 客户服务——降低客服压力,只有尽量减少系统故障和缺陷,维持良好的用户体验。
- 保护用户隐私——设置用户资料保护机制。
- 口碑营销——这是宣传产品的最佳手段。因此,可为用户提供便利,方便他们向熟人推荐产品(如分享机制);奖金激励(如邀请码)。
- 全球化——产品设计易于本地化,迅速适应当地用户的需求。
- 平滑部署——部署前仔细测试,逐步过渡,步幅不可过大;为用户流出足够时间来适应变化;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更新。
- 用户社区管理——多与用户交流接触,了解他们希望如何改进产品;多用类似“回馈用户”的活动,表达对他们的重视;让公司上下认识到用户的重要性,把用户当上帝。
十、打造企业级产品的十大要点
企业级软件的销售对象主要是企业(大型、中型)。
类型包括企业基础软件(如安全软件,系统管理软件,通信软件)和企业应用软件(如营销自动化软件、客户关系管理软件、企业资源计划软件)。
十大要点:
- 满足可用性——软件的购买者一般不是软件的使用者;企业开发软件很少会进行交互、视觉和可用性设计,因此产品粗制滥造。
- 产品正常工作——而不是漏洞百出,需要不断打补丁。
- 拒绝特例产品——必须坚持原则才能拒绝特例产品的诱惑,对急需资金的小公司尤其如此。开发满足广大用户需求的产品始终是你的首要任务。
- 特约用户——提出意见,配合验证和测试产品
- 销售渠道的需求——按照销售和分销渠道的需求来设计产品。不同渠道有不同的需求。你需要为分销链上的每一环节提供价值。
- 客户和用户的需求——客户(为产品买单者)的需求不代表最终用户(使用者)的需求。比如不同类型的终端用户、系统管理员、企业管理人员,对产品都有自己的要求。
- 产品安装——不能过于繁琐或耗时
- 产品的配置、自定义、集成——做的完善一些,为企业节省在软件专业服务上的开支。
- 产品升级——简化升级技术和升级流程,因为客户不想把宝贵时间和资源浪费在软件升级上,如果安装出现问题或需要复杂的数据迁移,客户更会气急败坏。
- 销售策略——除了依靠传统的销售人员,企业应充分利用新的互联网销售手段。
处理好以上10点,一定会换来客户的认可和感激,把竞争对手远远抛在身后。
十一、关于企业的专用解决方案(书p214 略):
优秀的产品应该直接针对客户的业务需求(通常是特定、垂直的行业问题),做到有的放矢。
企业对具体采用哪种技术并不关心,只要能解决业务问题。
产品能在多种环境下运行,而不是定制软件。
十二、打造平台产品的经验——难度最大
平台产品是指一类基础软件,应用开发者能在其基础上开发应用程序。它能提供有效的应用程序接口,让多个应用程序在其上正常运行。
例如,操作系统,运行环境,web服务,游戏开发平台,应用平台。
(Cynthia:微信,有第三方平台;腾讯QQ有开放平台)
平台产品面向三种客户:应用软件供应商,开发人员,终端用户。三者有着截然不同的需求,需要同时满足他们的需求。
最要紧的是让终端用户满意,只有这样的产品平台才是成功的(即使折磨开发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