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炎热的三伏天,吃冷饮、吹空调、穿短裙短裤、冲冷水澡等方式进行降温,这些方式只能暂时降低体表的热度,却使体内的虚寒之气越积越多,也就造成了身体渐渐变得虚弱,是为“身虚”。
三伏又是一年中天气最热的时节,人体的阳气浮于肌表,内在比较虚寒,是为“天虚”。
身虚又逢天虚,这就如“屋漏偏逢连夜雨”雪上加霜,人们在夏天原本就会出现的各种症状也随之加重。
但是在三伏天,在阳气最旺的夏季,利用天之阳、地之阳、人之阳三重力量,天时、地利、人和,三阳相加,打通经络,固本扶阳,将藏在人体的经络和关节里面的寒湿气驱赶出来,多种陈年老疾也很容易就被温养治愈。
2018年三伏天具体时间
初伏 10 天---7月17日-7月26日
中伏 20 天---7月27日-8月15日
末伏 10 天---8月16日-8月25日
伏后加强灸---8月25日~9月05日
三伏灸的效果
温经通络,行气活血,祛湿散寒的效果,而且通过经脉的调整,达到补虚泻实,促进阴阳平衡,预防保健的作用。
三伏灸最适合的病症
呼吸系统病症:哮喘、反复呼吸道感染、咽炎、过敏性鼻炎、扁桃体炎、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老年慢性支气管炎和小孩冬天易得的感冒。
消化系统病症:与虚寒有关的慢性胃炎、胃痛、慢性肠炎、结肠炎、多种消化不良。
妇科类病症:妇科炎症、痛经、子宫肌瘤、宫寒、产后头疼、产后风寒症。
其他病症:风湿引起的肩颈酸痛、腰酸背疼、关节酸痛;虚寒引起的头晕头痛、易疲劳、四肢寒凉怕冷、免疫力低下。
保健穴位
足三里(补气血、健脾胃)
关元穴(补肾壮阳、温通经络、理气和血、补虚益损,补一身之元气)
神阙穴(温通元阳、复苏固脱、调和脾胃、益气养血)
中脘穴(一切脾胃之疾)
命门穴(升阳气补肾虚)
妇科病取穴
经期怕凉、痛经,总感觉小腹凉凉,宫寒不孕,伴有性冷淡、月经错后、稀发,经量少,经色暗,腰部冷痛。
取穴:关元、肾俞、三阴交、血海
作用:温补肾阳,温宫散寒。
慢性咳嗽取穴
痰多清稀,面色白,舌淡苔白腻,或滑腻苔,或伴有打喷嚏、流清鼻涕,遇冷则咳嗽哮喘加重,怕冷。
主穴:肺俞穴(根据个人症状配定喘、中府、肾俞等)
作用:温肺止咳,化痰平喘。
腹泻取穴
脾胃虚弱,经常便溏者,或贪凉太过或饮食不洁,导致寒湿或湿热内生,诱发急性胃肠炎、细菌性痢疾、消化不良等。
取穴:足三里、天枢、神阙、中脘
作用:温补脾肾,散寒止泻。
美容养颜取穴
改善眼袋、黑眼圈、眼睑下垂、皱纹松弛等问题。
取穴:气海、关元、三阴交、足三里、神阙、中脘。
作用:加速血液循环、美容养颜。
空调病取穴
长期呆在空调房,室内外温差大,易引发肩颈椎病。颈部正中属督脉。太阳经主“一身之表”,寒邪入体太阳最先受之。而督脉则主“一身之阳”。
取穴:大椎穴
作用:温阳利湿。
骨关节病取穴
夏季是治疗各种骨关节病的良好时机,效果显著,不要错过。
取穴:阿是穴、大椎穴、命门、肾俞
作用:培养固本、温肾壮骨、活血化瘀
皮肤问题取穴
夏季是皮肤病成为高发疾病。对于内有湿浊,外受风寒引起的舌苔白腻、怕冷,甚至便溏型荨麻疹、湿疹等瘙痒性皮肤病可采用艾灸来治疗。
取穴:曲池、合谷、血海、委中
作用:疏风止痒,温阳利湿。
暑湿症取穴
中医所说的暑湿证,一般不会出现高热,仅有低热,常伴有头痛、身体酸懒、倦怠乏力等症状,出汗而热不退,口干却不想喝水,有些还会出现呕吐或腹泻等症状。
取穴:足三里、阴陵泉、中脘、神阙
作用:温中散寒,健脾利湿,止呕止痛。
艾灸应该遵循中医辨证论治原则。想彻底达到“冬病夏治”的目的,应根据体质不同在专业灸疗师建议下再行艾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