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自己制定的十篇《奶蜜盐》的阅读分享昨天已经完毕,早在许多天前就在盘算接下来要不要继续读,继续写。倘若继续“前行”,那么该读哪本书?小说还是心理学、家庭教育类?最终我还是选择了继续“前行”,选择了《原生家庭—如何修补自己的性格缺陷》来读,这是美国苏珊•福沃德 克雷格•巴克所著。
这本书买来已经有大半年了,经一位老师推荐而买的。拿到书后看过一部分,但是最终因为是外国作品、因为有案例和专业分析,读来并没有那么“顺当”,甚至有点苦涩而作罢。对了,我可以用瑞士心理学家荣格的一个术语来形容阅读体验“阴影”——不能在阳光下呈现的心理,最后就会躲入阴影中,但他不会消失,而是会以我们不能控制的破坏性方式出现。然而这本书里有太多的“阴影”,读着有点沉闷。
既然选择再读,无论苦涩还是温暖,好好享受旅程吧。今天定时一个小时阅读,从心理学家、作家武志红的一篇序开始,也是借着他的那句:“这本书让我读得很过瘾,尤其是长期困扰自己的一些东西,一瞬间就明白了,这种理解来得相当简单容易。”让这种能量给出一个好好阅读的理由,读到了13页。速度快不起来,因为里面的案例太让人煎熬,专业的分析太让人难懂,得“点读”着来,稍有“开小差”就会有没读过的感觉。
尽管作者再次声明书中的这些案例,没有刻意选择,除了隐私部分做了改动之外,所有的案例没有经过戏剧化的加工处理。但戈登、桑迪、露易丝他们的困扰着实让我震惊。在治疗中,他们讲述童年时期与父母之间的相处让我庆幸这样的事情没有发生在我的身边。瞬间,我觉得阅读这类书还能让我提升幸福指数,我觉得自己好幸运,起码没有遇见这样的烦恼。同时我也在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要写这本书?为什么这本书被更多的心理学家觉得非常重要,值得推荐。我想,此书用前车之鉴客观呈现问题所在,希望曾经受过伤的小孩,现在已经为人父为人母的家长,不要再用父辈给的错误教养方式去伤害自己的孩子。在疗愈自己内心时,同时也给到更科学、更管用的方法教养孩子。
有个案例,一个父亲竟然对孩子这样说:“别担心,你永远都是我的小失败。”读到这句话,我脑海里浮现五个字去形容这位父亲的语言暴力——温暖的巴掌,打下去没有声音,但足矣痛彻心扉。很多时候语言暴力比任何形式都残忍。那段画面感极强的文字把我带入了自己的生活回忆中:“第一幅图是正在被老板训斥的人;第二幅图是这个人回到家对妻子咆哮发泄怒火的情景;第三幅图是妻子又向孩子怒吼,孩子则踢了狗,而狗又咬了猫。”想象中我因工作压力大,事情头绪多,回到家还有许多工作要做的时候,儿子、老公来找我说事时就会脾气暴躁,那时候我看对方的眼神变得“邪恶”,哪儿都不顺眼,都是缺点,随便一句就会把他打入“冷宫”。然而往往这个时候,他们俩十分迁就、理解、包容我,知道我工作累而不埋怨。久而久之,我儿子学会了察言观色,但凡我沉默下来,他就会小心翼翼地问我:“怎么了?你不开心了?”现在想想,尽管我自认为在很好的控制自己的情绪,但是那些坏情绪已经影响到家人的反应。
或许这就是不经意间的觉知,简单地去解决一些难题吧。好吧,明天继续阅读,继续疗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