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创保膝,你我“膝膝”相关。
在骨科门诊,出现疼痛症状的膝关节炎(KOA)患者,应该是占比最大的一部分群体,加上发病年龄的特点(多是叔叔阿姨),往往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解释及安慰。因此对于这部分患者,准确的进行病情判断并给与个体化的治疗建议显得尤为重要。
就在不久前一个阿姨满脸忧虑的走进诊室产生如下对话:
“医生,我的右膝走路、下楼梯都很疼,你看一下怎么回事?”
“看了你的片子,结合你的症状,应该是典型的右膝内侧间室骨关节炎…....”
“是不是必须要换关节,要把骨头换成金属的,我不想换金属的…….”
还没等我说完,阿姨已经一口气说出了她所有的担心和疑虑,脸上的焦虑也越来越重。其实这个场景并不陌生,相信关节外科医生也都会遇到这种情况。这个患者就是典型的在多家医院就诊后,然后被告知要行膝关节置换(TKA)手术的例子。
TKA是治疗KOA的终极武器吗?
众所周知,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是目前公认的治疗终末期KOA 的有效术式,然而作为典型的“关节替代重建”技术,置换后假体不适、活动受限、疼痛甚至感染等问题仍然存在。如果在患者还未达到终末期KOA的时候,就实施了TKA手术,这样不仅造成了医疗资源的浪费,更是让患者错失了“保膝”的良机,更不用提假体寿命到期后面临的一系列翻修问题。
那么保膝手术的魅力到底在哪里?
它可以保留患者膝关节的自然运动方式(自身韧带所引导的)和关节自身的本体感觉,即在最大程度上保留膝关节的自然功能,采用微创手段治疗膝关节周围疾病。因此,重视 KOA 的保膝治疗,推行“保膝”和“换膝”并举的阶梯性治疗理念,延长患者膝关节的使用寿命,对于提高KOA 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患者只能“吃药、打针”和TKA选边站么?
回到这个病人,患者可能已经有过长期服用药物治疗、运动康复等常规的保守治疗过程,只是病情仍然在加重,最后不得不考虑行全膝关节置换术。事实上,从影像学表现来看,患者可能只是单个间室骨关节炎导致的症状,如果不能认识到这一基本情况,则有可能在错误的诊断道路上越走越远。
这也是基层医院很多医生常犯的错误:评估患者的疾病严重程度往往过于主观,仅仅因为患者药物治疗无效且症状进一步加重就建议患者行TKA治疗。如果没有考虑到患者“保膝”的渴望,不了解患者的真实需求,对病人来说就有一种“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的傲慢心态,这样显然是不利于治疗的。这时患者就会处于保守治疗无效,而又无法进行关节置换手术的尴尬境地。不出所料我们就看到了开头的场景,患者只能带着医生的建议和自己的疑惑四处求医,却依旧“左右”为难。
患者想知道什么?
对于患者而言,单从字面来理解可能还是觉得“截骨”是个恐怖的字眼,如果医生简单粗暴的解释就是打断骨头再对好位置,恐怕患者已经被吓得夺门而出了。因此治疗的关键在于能否顺利的沟通,有什么问题是患者最需要得到解答的?当患者提出这些问题的时候,医生能不能从微创的角度给患者以准确的解释,从而让患者满怀热情、坚定信心的选择保膝治疗,这是成功手术的前提。
很多医生苦于没有经验,想问天问大地,却仍无法知道患者的疑问在哪里?这无疑相当于在医患沟通的过程中自说自话,少了那架连接双方的心桥。
敲黑板重点来了 ——
来自武汉市第四医院的徐海军教授,将会和大家一起分享截骨手术患者关心的一些问题。徐教授自2015年起和北京积水潭医院的黄野教授一道深耕保膝领域,致力于推广保膝理念及技术,已积攒了丰富的经验与心得。本次课程中凝练的问题,都是患者在就医时最急迫、最渴望得到解答的。通过有的放矢,减少患者过分的焦虑和恐惧情绪,从而将不必要的质疑甚至争端消灭在萌芽状态。
本次课程对患方医学知识的普及是缓解医患沟通中信息不对称的关键环节,也是减少沟通障碍、提高沟通效果的重要因素。同时在医患双方的心里要播下这样一个种子,“保膝”不仅仅是一种针对疾病的处理手段,更是一种顺应自然、遵循规律的治疗理念。只有医生自信,患者信任,手术技术优秀,整个治疗才能达到满意效果。
在中国,保膝教育仍处于起步阶段,与国外相比有较大的上升空间,但是在未来的发展中保膝将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基于此,在中国老年学会和老年医学学会老年骨科分会保膝学组的推动下,在今年7月29日确立了首个“全国保膝日”,共同倡导膝关节阶梯治疗理念。希望通过保膝日宣传,能让医患双方更多的了解如何科学保膝,享受微创医学带来的红利。
正如张英泽院士所说:保膝、阶段治疗事业犹如雨后春笋,从事保膝工作的各位医师应树立信心,勇往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