择时很难,择股更难。
简单聊聊择股的一些标准,仅供参考:
方案一:过滤网。
标准①:持续分红,派现>融资。
原因:相比年年问你要钱的人,年年给你发钱的人是骗子的概率要低一些。大A有5000多家企业,鱼龙混杂,规定累计派现金额>融资,能过滤掉很多来市场圈钱的企业,包括90%以上的ppt公司。这么做风险是会错杀一些高成长的好公司,但这也没办法。
标准②:大股东为央资或国资。
原因:假设你有一枚魔法硬币,每过25年它就会翻一倍。75年后,你只有8枚硬币。1000年后,你会有1,099,511,627,776枚(一万亿)。显然,蛋糕不可能无限做大,总有一天要重新切存量。最后又回到原点:天下之财,不在民则在官。所以,你得站对边。
标准③:上市至今年化收益>10%。
原因:过去虽不代表未来,但却可以参考。年化收益计算假设从上市第一个非涨停板日买入,收到分红后下一个交易日以开盘价买入,不参与配股。由此计算上市至今年化收益率,并考虑分红以及分红再投入对长期收益率的巨大影响。因为在熊市,分红则可以躲避市场大跌的影响,而同时积累更多的股票,为日后的超额收益奠定基础。
标准④:经营性现金流至少3年持续为正。
原因:开始让我们避开类似“华夏幸福”这类暴雷企业。在暴雷前,企业的经营性现金流往往已经开始恶化。
标准⑤:非亏损企业。
原因:不听故事,不管它是什么未来之星?前景有多美好?是否会改变世界?总之没盈利之前通通不考虑。
以上5条筛下来,A、B、H股加起来只剩200家不到了,而且里面还有重复的。
标准⑥:在熊市,用“合理”的股息率估值。
原因:好产品≠好利润,好利润也未必是你的,只有分到手的才是真。什么是“合理”呢?举几个例子。
比如,某科H股,房企,大股东是国资。别人都快死了,它还能以4%的成本借到钱。巅峰时期分红145亿,去年分红113亿,是否可持续呢?过去的一年赚300-400亿的时光显然不在了,整个地产行业规模已经回到2017年以前,洗牌后会趋于稳定。稳定市场下这个企业未来一年能赚200亿就不错了,然后拿出一半也就是100亿来分红,目前价格按股息率估值也就10-12倍左右PE,可以接受。
比如,某电信H股。几年给股东分了260多亿,而过去一直都是扣扣巴巴的,每年只分几十亿。若按每年260亿分红算,2500亿的市值显然不算贵,但这有一点刻舟求剑。我更倾向于按100亿分红估算,若按股息率估值也就25倍左右PE,因此pass。
比如,某电力A股。若按股息率估值目前25倍PE,但设备折旧完毕后,还能使用近百年。其折旧费、各项财政规费等占成本的比例在60%左右,未来净利润还会大幅增加,现金流非常充沛。南方的广东、云南,华东的上海、浙江、安徽,华中的湖北、四川它都有供电。因此可以接受。因为今年大旱,枯水期买入,丰水期卖出是不错的选择。
疫情给了我们一个淘金的好机会。机会之下,企业必须先跨越“生死线”,谈“估值线”高还是低才有意义。毕竟,一艘要沉的船,按一块钱卖给我,都是贵的。
方案二:抄作业。
无论什么物种,只要它比对手多一点优势,长期就会打破平衡,成为赢家。很显然,在市场中社保基金就是那个拥有优势的赢家。近3个月收益比沪深300高4.36%;近1年收益比25.71%;近3年收益比沪深300高183.62%,收益比QFII、公募私募、险资都要高。
问题是持仓数据存在滞后性,每次公布成绩之后媒体就开始追捧,人家就开始调仓出货了。对此,你可以把它当成过滤网,只考虑在它名单上的企业,这也许比你去看什么pe、pb、roe、股息率要更靠谱一些,毕竟人家打的是明牌,而且输不起。
然后,再遵循另一个原则:只去人少的地方。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祝大家生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