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假的自由
---联想策略的三种技巧
故事隐喻。艾瑞克森学派认为,无意识过程比意识过程更能理解隐喻概念,因此经常用隐喻沟通来激发无意识过程。
所谓隐喻,即借助故事或寓言,引发受术者的思考,激起内部的联想反应,促进其感悟,并将感悟变成自我暗示。因为这是一种自我探索的过程,因而不会发生阻抗与冲突,更易达到认知和行为改变的目的。
讲故事是艾瑞克森在催眠时经常采用的一种主要技术。在当事人处于入神(恍惚)状态和正常的意识状态之间时,正是他说故事的时候。故事通觉这样开头:我曾经有一位病人……然后他会描述一些适合当时情境的话。故事的含义取决于他想传达什么,一般来说,也会依当事人入神程度而有所不同。虽然在故事中并不涉及受术者,但是故事内容的重要方面,如人物、事件、主题、目标等,都与受术者的经历有关。
举例来说,对害怕催眠的受术者,可以讲其他人成功克服这一困难的逸事;对渴望愉快的回溯体验的受术者,可以讲一些同学聚会或者模糊的孩童经历。
隐喻故事可用于催眠中的多种目标,特别适用于催眠诱导。因为故事没有提到受术者,因而不易遇到意识层面的抵抗。而故事与受术者相关,又自动激起了类似的体验。所以,故事隐喻是绕过意识而接近无意识并间接产生催眠现象的上佳技术。
通过故事来诱导催眠的常规策略是,首先确定讲故事的目的是吸引注意并产生催眠体验,还是引发催眠现象;然后根据受术者的某些方面,如兴趣、期望、关注点、正在发生的行为等,来引用或生成可能的故事。故事内容要根据受术者的体验和行为反应,灵活地加以跟随和调整。
引用或生成故事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①能吸引受术者的注意;②与受术者的处境有关;③与受术者的具体处境不同(太相似会引发意识干扰);④不以悲剧结束;⑤不会触发与期望反应无关的情绪。
概括性语言。艾瑞克森在催眠治疗时,经常使用听起来很具体但实际上很概括化的语言,来激发受术者产生最适合他们个体理解和需求的特定意义。这样就使催眠师可以给予有效指导,而无须了解受术者体验的确切内容,并减少了将某种暗示强加于受术者的可能性,从而鼓励其获得对个人有意义的联想体验。
这种概括性语言的运用是尊重个体独特性的最好方式,也是艾瑞克森学派催眠方法的核心技术。
概括化语言可以用一般性事件,也可以用模糊的名词或动词例如,“很久以前一次非常快乐的时光”“一个非常好的朋友”,“找到对你个人来说最舒服的姿势”等。
在这些例句中,每一个都使用间接的、概括化的方式暗示受术者在记忆中搜寻特定的人、地点、物体或事件,最终获得个人特定的内部体验。换句话说,这种体验不是催眠师引导的,而是由受术者的无意识引导产生的。
倘若暗示以过于具体、过于直接的方式提出,既不适合受术者的独特需求和理解,又可能因为有压迫感而产生阻抗。
这种普遍性或概括性语言,既可用于诱导受术者获得相关体验,也可用于跟随受术者正在进行的内部体验,还可以用于跟随催眠中的外部刺激。例如,对于隔壁房间的电话铃声、飞机从空中飞过的声音、外面小孩的闹声,可以这样跟随它们:……你在催眠中可能意识到许多不同的东西…… 多好的事儿啊,你可以让这些意识来来去去,它们都可以使你更深入地进入催眠……
这样的话语跟随了受术者意识中的任意刺激,但并不引向刺激,倘若采用很具体的陈述,就可能会打断本来没有注意外部刺激的受术者的专注。
运用概括性语言要遵循以下几个要点:①为受术者提供各种常规的普遍的可能性;②观察并确定受术者有情绪反应(如呼吸和脸色变化)的话题;③聚焦并详细讨论受术者有明显情绪反应的主题。
选择性反应。艾瑞克森学派催眠师有时会首先暗中假定催眠反应会真的出现,然后将受术者的注意力集中于催眠反应何时、何地出现,如何出现,让其在几种可能的反应中做出选择。
例如,“你想现在进入催眠还是五分钟以后?”“你想坐在这把椅子上进人催眠,还是坐在那把椅子上进入催眠?”
“我不知道你的右手还是左手会先浮起来。”
“我不知道你会回到六年级、五年级,还是四年级。”
通过给受术者提供这种“虚假的自由”来选择某种反应,极大地提升了无意识反应的可能性,抑制了对催眠师的话语做逻辑分析的评判能力。
催眠师提供的选择反应必须与个体的需求和当时的情境相一致,这样受术者就会下意识地选择最适合自己的特定反应,从而进入催眠状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