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周末七国分争,并入于秦.及秦灭之后,楚、汉分争,又并入于汉.汉朝自高祖斩白蛇而起义,一统天下。后光武中兴,传至献帝,遂分为三国。”
——《三国演义》卷首语
说起演义小说,不少读者首先想到的一定是《三国演义》。没错,这本书我们实在太熟悉。历史演义小说由于采用了章回体形式,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因而在民间广受好评。明末清初罗贯中的《三国志通俗演义》(后世通称《三国演义》)更是其中翘楚。小说以东汉至西晋,魏、蜀、吴三个分裂的政权这一段历史时期为背景铺垫,塑造了众多鲜活的人物形象,也丰富了后世成语和歇后语的写作素材。
作为一种文学作品,小说取材于生活但必然要高于生活。这就决定了一部优秀的小说(非自传体)必然包含一定的虚构成分,《三国演义》同样也概莫能外。那么它其中究竟有多少杜撰的人物和主线情节呢?一本《被误解的三国》,将借助正史与小说的对话,佐以大量史实,为您一一揭开这些谜团。
本书共94个篇章,每章篇幅都不长,看目录就知道多是读者们耳闻则诵的“梗”。此间作者提出了关于三国的众多疑问,并用流畅生动的文笔及翔实的史料加以佐证。比如“”桃园三结义”,“三英战吕布”,“三顾茅庐”,“草船借箭”,“七擒孟获”,“七步成诗”的真实性;也不乏对一众真实事件的探究和反思,比如对曹操和刘备客观中肯的评价,“挥泪斩马谡”之谜,司马懿装病之因,董卓与吕布反目的真实原因以及探寻真实的孙夫人(孙权之妹)等。
曹操是书中提到的第一个三国人物,史家对他的评价历来很有争议,褒贬不一。作为官宦养子的后代,曹操也曾年少轻狂。姑且不论其出身与发迹,依照《世说新语》中的说法,曹操因猜忌而屠尽救己于危难中的故友吕伯奢满门,更不消说那“宁我负人,毋人负我”的深入骨髓的狂傲自负,足以让人退避三舍。
吴宇森有部名为《赤壁》的电影,片中大将曹洪说曹操发动赤壁之战的原因全在小乔。《三国演义》中孔明也是利用了周瑜的好胜心,从而严重歪曲了曹植所作的《铜雀台赋》。那么真实的周瑜果真是如此气量狭小,公器私用之徒吗?非也。按作者的说法,周瑜的性格是被严重扭曲的,其人气度恢宏,武功赫赫,心胸宽阔且精通音律,更留下了“曲有误,周郎顾”的美名,至于“既生瑜,何生亮”一说,那更是完全为了戏剧效果。
《被误解的三国》一书为四色全彩精美印刷,色彩的交替使用可赶走阅读疲劳。内文采用本白超滑纯质纸,细腻光滑的同时保证质感。外封选用米白大地纸,三国的厚重历史感扑面而来,触手可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