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被称为《南华经》,通篇就一个核心思想“找到生命本来面目,活得自在!”。为更好的诠释这个核心,庄子用了七个篇幅来阐明,这便有了庄子《内篇》七章。至于《外篇》和《杂篇》争议较多,但都认为是内篇的补充说明。
第一篇就是《逍遥游》
就是告诉你,每个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所以“我本逍遥”。但是普遍人都被“身体”拘绊,难以体会这个真谛。庄子便用无边无际的天池来寓示我们的本心寂寥无边,用鲲、鹏来寓示我们的生命活力原本不可限量来说。
之后再用大小之辩、各行其道、我行我素等篇幅来说明逍遥者的心量见地,说明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最后突破大小限制、和有用无用的束缚,复归逍遥的本来面目,做真正的自己。
第二篇《齐物论》
既然每个生命是独一无二,又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就必然要揭示”我“与”天地万物“之间是如硬币的两面,不即不离、不一不二,也就是”万物齐于我心“。
第三篇《养生主》
通常人们会陷入”身体的养生“,是因为忘了真正的”自主“是本心,它是灵明通透、合道自在的。这里就用”庖丁解牛“来寓示”灵明自性“的挥洒自如、游刃有余,从而找准原本自在的主心骨,但它是不养自养,刻意养反而不自在。
第四篇《人间世》
既然明白了生命的本来面目,那如何接应世间,也就是如何入世呢,本篇就阐述这个。这其中就谈到”心斋“的重要。何为心斋?就是还原本心,回归它的灵明通透,顺心从事,而不要被外物事务粘着。有任何的粘着就”不斋“了。斋,即净。如此的话,即使像支离疏那样的残疾,也在人世可以活得很潇洒。
第五篇《德充符》
该篇是揭示,既然生命原本就自在、原本就自性具足”德“。德,得之于道的本来。那就要在生活中把握次第。这里面就说到一些身体突兀、但内心纯正的案例,就是说明一个人只要内心充满”德“,就自然符合大道之子的生命本真。
第六篇《大宗师》
这一篇便像是前五篇的汇总,汇总什么?言有宗、事有君,结论就是,生命终极的宗师便是道,道与我不一不二、不即不离。生命归一,抱一为天下式。
第七篇《应帝王》
这个帝王就是”我自己“。明白了我自己,倘若还要去找个”我自己“,就会像倏忽互凿一样,将浑然本心这个灵明通透镜凿穿,”我“反而不见了,从而自我束缚,不得自在了。庄子在结尾这篇用了“正言若反”的手法。就像《易经》最后一卦是“未济”,即不是很圆满,寓示大成若缺、但又生生不息的无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