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问题1 为什么大脑会持续不断地发出声音?
当能量在内心积聚,你就会想干点什么。发出声音是因为内心不平静,发声可以释放能量。
我记录下几个声音:
“我在做什么?这样写字太慢了,还没有原来写的好看,也没有原来写的快?什么时候才能有模有样?不行,我不合适练字,有这会儿时间我应该去看书,今天是《清醒的活》共读第一天,我还没有打卡呢!”
——这是我在上午临摹练字发现字很难看时大脑里的声音,当时有被干扰到心烦意乱,字体横不平竖不直。
当我觉察到大脑“室友”在喋喋不休,我试着去看见自己,她皱着眉头,内心充满挫败感,我试着把背后的情绪写下来,最后形成1000多字的一篇练字日记:慢下来,写下去,声音不见了。
“我这周准备好好学习呢?怎么就提前开学了?什么都没准备好?还有集团要开学提交下学期的卫生保健计划我还没写呢?还有承诺给孩子们一起看的《哪吒》本来计划下周一,这一天怎么安排的完?”
——这是下午做饭时接到下周一提前开学通知(明天下午就得返校)时大脑的声音。
原因是焦虑,担心自己安排不过来时间。
我觉察到这些未完成的时间如果都留在脑海里,它们会循环播放,新一轮的聒噪,于是把这些事项都写下来,排序。
先带孩子出去买零食,晚上安排看电影,明天上午做计划,下午收拾孩子衣服,唯一有点担心的是自己不在家,孩子的作业会有一些拖延,但这不是以我意志为转移的,改变不了的就放弃。
问题2 真正的你是谁?“觉知者”与“被觉知的对象”有何区别?为什么问题只能从内部解决?要解决内部的哪一部分?
真正的我是对自己说:“你好”听到声音的那个人。
觉知者是主体,是见证者,是主观意图的中心。
被觉知的对象是客体,是“自己”所观察到的部分。
当看的内心的烦恼,就意味着自己与它并非一体。
唯一的、真正的解决办法就是占据“见证者意识”的位置,并且彻底改变自己的参照系。要获得真正的内心自由,你就必须客观地观察自己的问题,而不是迷失其中。
我需要通过那个声音来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拨开纷纷扰扰想法的迷雾,找到感受本身。感受决定想法,想法决定行为,行为造成问题,所以问题真正的根源并不是生活本身,而是内在的思想混乱。
问题3 什么是清醒状态?如何才能保持清醒状态?
只观察不评判的状态就是清醒状态。
当你只是观看而不创造思想时,你的意识能毫不费力地察觉并完全理解它所看到的一切。
书中提到有一种梦叫作“清醒梦”,在这种梦中,你知道自己在做梦。
在30岁以前甚至可以追溯到学生时代,我经常会有这种情况,很多时候我在梦中隐身看着自己在做什么事情,很清楚下一步将会做什么,开心的梦就会告诉自己,这个梦真好!醒来要记录下来。也有一些让我恐惧的梦,在梦中我会安慰自己,没事,这只是个梦,在某个阶段我会醒过来的,但即使如此,仍然会有肢体僵化反应。
从书中看,跟小时候囫囵吞枣看过很多书,或者经历过一些当时不能理解的事情,累积了一些情感,一定程度的恐惧,一定程度的爱,外加一定程度的不安全感有关,不允许自己的负面情感外露,经常专注于控制自己的思想、情感和生理体验,以至于甚至察觉不到自己也在里面。
随着年龄和认知的增长,有了更多的觉察,有了更多的允许,尤其是接触到瑜伽和冥想,发现只要在完全放松的状态,只要把关注放在感受本身,就能看到那些想法在眼前飘过来,又飘过去,看到了,就不会有纠缠。
所以冥想是觉知的最高境界,它意味着回归存在的本源,即对觉知状态的单纯觉知。所以冥想是觉知的最高境界,它意味着回归存在的本源,即对觉知状态的单纯觉知。
核心观点:
我们内心的声音和情绪会影响我们的状态,而通过觉知和冥想,我们可以更好地管理内心世界,达到清醒和平静的状态。
串联内容:
1.大脑为什么会发出声音?
大脑会不断产生声音,是因为它在思考、规划、回忆,或者是因为内心有情绪需要释放。这些声音有时候会让我们感到焦虑或不平静。
2.真正的你是谁?
能观察到情绪的“觉知者”。
3.如何保持清醒状态?
能清楚地看到自己的想法和情绪,但不被它们左右。要达到这种状态,可以通过冥想来练习觉知,让自己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看待自己的内心世界,而不是迷失在其中。
总结:大脑会发出声音是因为它在思考和处理情绪。但真正的你是一个觉知者,能观察这些声音和情绪。通过冥想和觉知,我们可以保持清醒,不被内心的声音和情绪所困扰,从而获得内心的平静和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