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会因为吃饭前排了队,而更加珍惜接下来吃到的饭吗?
如果只是单纯地研究上述的问题,自然是没有多大意义的。因为尺度太小,就形不成所谓的实用性!然而,很多理论的起点,不也都是先从狭义的角度去探讨,然后再推而广之,进而形成普适的理论的吗?比如数学上的代数到函数,物理上的狭义相对论到广义相对论等。
实际上,这个问题是一个心理学问题,而心理学主要探讨的主题之一是行为对意识的影响。比如,吃饭这件事情,饭还是那碗饭,菜还是那盘菜,“直接吃”和“吃之前先等一会儿”,这两种场景,哪一种更让人对接下来吃到的饭的满意度更高?
研究一个问题,按照数学的逻辑,我们首先要建立模型,建立目标函数,证明模型的收敛性,然后求解。然而对于这个问题,它显然不是一个数学问题,而是心理学问题。但是仿照数学上的研究方法,依然可以先将问题先进行抽象化,再进行探讨。
01 将问题抽象化
所谓的“饭”,其实是“精神食粮”的一种象征。单纯地研究吃的“饭”的意义不大,我们研究的是“精神食粮”!换句话说,我们要将“饭”抽象为“精神食粮”。
再推而广之,我们学习的知识,技术,工作的事业以及其他上层建筑等等,都可作为“精神食粮”。即,能够满足人们除物质生活之外的精神需求的东西。由此,我们可以引出问题的多种变体:
1、一杯热开水自然冷却5分钟再喝,会比直接冲凉白开到能喝的温度,更觉得好喝吗?
2、电视节目开播前插入一段小广告再进入节目,比从头到尾不插入广告,更能减少人们中途从节目中跳走的概率吗?
3、学生上课的时候,如果老师迟到了,能让学生们接下来更认真听课吗?
4、一个公司加大招聘的门槛,能够减少该公司的跳槽率吗?
5、移动支付相比现金支付是否能够减少顾客讨价还价的概率?
凡此等等。
至此,我们不妨把问题换一种方式进行表述:
等待能让人更珍惜等待的东西吗?
或者:
延迟满足能增加人的满足感吗?
如果问题的答案是“能!”,那么,为什么?
心理学与数学的共同点,就是其结论可以由预先假定好的一个公理进行推导而出,前提是这个“公理”得首先正确。这也恰恰是心理学的厉害之处。
比如说,假定:人性都是自私的!
那么结论就是:所有人在面对利益抉择的时候,都往往会往利益偏向自己的那一个方向选择。
而我们研究的问题,看上去显然更像一个“公理”。那么,“公理”如何证明呢?
心理学有很多公理,或者说,很多正确的心理学结论可以当做公理来用。所以,我们的方法就是,先找到一条能够证明我们的“公理”的“引理”即可。
引理1:人天生讨厌等待!
对于这个“引理”,基本上是无可争议的。否则,以上问题都没有探讨的意义。
引理2:人具有损失厌恶的倾向!
这个原理可以用来证明“等待厌恶”,因为“等待”实际上也是一种损失。
引理3:“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原理
专业术语应该叫“损失补偿”机制。即当一个人在某一方面的利益受到损失之后,通常会从另一个方面想方设法地补偿回来。
推论:当一个人受到了“等待”的损失之后,Ta会想方设法地从接下来的事件中获取相应的补偿。
由此,我们可以依次回答前面提到的几个问题。
譬如等待吃饭问题,假如等待是一种“损失”,浪费饭也是一种损失的话,那Ta接下来应该倾向于更珍惜饭菜;从大众群体的角度考虑,排队等待吃饭应当有利于减少该群体的浪费饭菜的行为。
再比如学生上课的时候,老师迟到了的问题。如果等待是一种损失,不认真听讲也是一种损失的话,那学生们接下来最明智的做法应当是尽可能地认真听讲。
等待喝热水的问题。单纯从解决生理需求的角度讲,这个问题似乎提的没有什么意义和必要。如果可以立马就喝,何必等那5分钟呢?这个问题看上去显得有些鸡肋,事实上,从延迟满足的角度讲,等待5分钟确实能让我们觉得水更好喝一些。我们后面还会继续探讨这个问题。
电视节目问题。看广告对大部分人来说肯定是一种等待而不会是愉悦身心,所以显然是一种“损失”,因此Ta对接下来的节目应当是更认真的态度而不会轻易换台。
公司门槛问题。这是大公司的惯用手法了,即使一个简单的岗位,也要经过一系列严格的甄选和面试流程。这个也符合“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原理,付出了更多的代价得到的东西,自然更加珍惜而不愿轻易失去。
好比一个学校的社团,有免费进入的,也有收费进入的。从一年后的留人率来看,显然是收费的社团留人率更高,毕竟免费的东西失去了也不会觉得可惜。
移动支付问题。移动支付是不需要等待的,扫码然后密码一输,钱就过去了,干脆利落,没有什么损失感。现金不一样,从手从口袋里掏钱包开始,损失感就已经降临,毕竟是某种实实在在的东西要从你身上跑到另一个人身上去。所以,为了减少这种损失感,Ta会尽可能地跟你讨价还价。
02 延迟满足的应用
延迟满足的应用主要有两个方面:
1 促进有利方面
比如学生上课和公司招聘以及移动支付方面。不过,这部分内容在对方不知情的情况下好用,一旦知情,可能就不奏效了。
2 减少恶习方面
人一旦染有恶习或者上瘾某种东西,想改是很难的。根据上面的原理,想要摆脱恶习,不是立马割断,而是增加获取过程的困难性,形成延迟满足的条件。因为获取过程越困难,你在获取过程中付出的代价就越大,从而“损失感”越强!而接下来要做的事情,假如说对身体、对学习、对工作或者生活的其他方面都还是“损失”的,那么你最明智的做法就是尽可能地少做,从而达到戒“瘾”的目的。
03 总结
对于前面说到的喝热水问题,看似鸡肋,其实不然。我们不妨先看另外一个问题,说人生苦短,应及时行乐,有美酒得能喝多少喝多少,现在不喝,也许以后就没机会了!
那么问题来了:一个人的一生如何才能喝到更多的美酒呢?
也许你会说,我每天一有机会就喝,这样就可以让我的一生都尽可能地喝到更多的美酒。
事实上,这种喝法只会让你死的更早,反而喝不到更多,正确的喝法是间断性满足,保持良好的身体,活得越久反而能喝到更多!这一点,对于维持夫妻双方长久的幸福生活,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
言归正传。
再回到我们的热水问题。其实任何一个问题都有它的预设,也就是说,一个问题其实指的是一种情境,我们解决了这个情境对应的场景就行了。
那么,我们的预设是,口渴,其实是一个生理问题,这个生理问题需要用一杯水解决,至于这杯水是“热的”还是“冷的”,我们的身体其实是不关心的,甚至,当你口渴喝水的时候,你喝到的,真的是“水”吗?
此时,你的关注点是“解渴”!它可以是任何一种别的什么汤汁饮料,跟它是不是水没有多大关系!因此,你喝到的,只不过是一种解渴的液体!
那么问题来了,假如这里只有一杯刚烧开的100°热水,没有所谓的凉白开给你兑,是不是即使冒着被烫死的危险也要立马喝下去呢?当然没有人会犯这么低级错误。
其实,生理问题都是慢性的,也即可延迟的。比如人饿了,是人一饿就得立马往嘴里塞食物否则就立马会被饿死吗?不是,饿的信息是提醒人们该去找吃的了。并且给了你七天的缓存时间。
人有三急,也都是可忍的,只是可忍的时间长短不一样而已。口渴自然也是可忍的。并且,在你忍受的过程中,口渴的这种生理反应是会慢慢减弱的。也就是说,在你忍受的过程中,你已经没那么口渴了。再到后来,对于轻度的口渴,你都不用去找水喝了,生理调节机制都已经自动调节好了并且忽略该信息。
所以,等待5分钟,你可能已经不渴了,这时候你喝到的水,才是真正的、水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