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米高梅公司于1959年制作的那部《宾虚》么?
《宾虚》凭借着史无前例的制作水准、庞大的电影阵容以及极富思想深度的剧情最终获得了九千万美元的票房,并且在当年度的奥斯卡上摘得了十一项大奖。
《宾虚》的成功开启了好莱坞历史上第一波史诗片的制作浪潮,在它之后,环球影业拍出了史诗巨作《斯巴达克斯》,福克斯则制作了我们所要讲述的这部《埃及艳后》。
相比同时期好莱坞顶级制作电影不过千万美元的成本,《埃及艳后》可以说开了空前绝后的先河:它整整耗费了4400万美元。
什么概念呢?如果考虑通货膨胀和物价增长,放到今天,这部电影相当于投入了五亿美元之巨。
电影因为剧情需要出现了大量的战争场面和古代城市场景。
受制于当时拍摄水平和科学技术的不发达,为了使电影呈现出最真实,同时也是最立体的质感,电影动用了大量的群众演员和幕后团队。
最重要的是,电影耗费巨资,搭建了许多放到今天也无可挑剔,堪称艺术品的等比例场景。当然,也正是由于电影这种不计成本,费时费力,一味追求视觉效果的做法,使得福克斯险些因为这部电影巨制的惨败而落入被人收购的绝境。
电影上映以后评论口碑呈现出明显的两极分化,虽然奥斯卡对电影依然给予了客观公正的礼遇,但是大众和媒体似乎并不怎么买账。
首先是电影过长的时长,如果说这部电影的故事恢宏磅礴,情节跌宕起伏,那么电影时长再长也是合理的,因为这是对叙事完整度做出的妥协和让步。
但是《埃及艳后》却显然不是一部合格的史诗巨作,最终呈现出来的内容按照正常情况是无法支撑起四个多小时的电影时长的。
它耗费了大量时间在人物情感的叙述上,没有很好的将历史背景与故事本身进行有效融合。而且高标准的制作规模与电影的剧情情节显然并不能匹配。
其次所要说的,就是电影中过长的对白,尤其是含情脉脉的男女主人公大段大段的情感对白,在今天的好莱坞看来几乎是不可理喻的自杀行为。
当时的媒体评论对电影很大的批评就多是集中于电影卖弄视觉效果和服装道具,而没有对剧情和叙事进行精心打磨,导致电影看起来过于像是一部披着历史电影外衣的言情片。
虽然电影所要表现的主人公是埃及艳后,但她同时也是托勒密王朝的末代国王。
她的一生充满了男权政治下的无奈与妥协,但我们不可否认的是,她同时也具有积极主动改变自身处境的勇气与坚强,她的故事远不止电影中所呈现的楚楚动人这么简单。
最后就是埃及艳后在电影中令人吐槽无比的妆容。
当精心打造的服装道具以及宏大的叙事背景最终需要电影主人公进行带动和连贯的时候,观众所关注的焦点自然会是埃及艳后。
而埃及艳后过于繁杂和深刻的妆容,不仅没有表现出伊丽莎白•泰勒的美丽与诱人,反而过分的将她的面容隐藏在反复勾勒的眼线和粉彩之中,在今天看来几乎称得上是灾难性的翻车。
作为一部60年代的美国电影,《埃及艳后》在今天看来,显然带有许多缺点和错误,但是它依旧作出了许多历史性的飞跃。
首先是它大胆而新颖的故事题材,在此之前,好莱坞的女演员们一般都是作为电影中的配角出场,很少会被作为电影的主角进行刻画。即便放在今天,以女性为主角的好莱坞大片比例依旧远低于以男性为主角的同等级别电影作品。
然后就是电影对于微缩模型和电影场景的制作,对于后来《星球大战》等一些大量依赖于模型和场景制作的电影提供了借鉴和参考例子。
最后就不得不提,这部电影诞生后所带来的文化普及作用。
几乎是一夜之间,“埃及艳后”从一个仅仅只是在历史记载和文学作品中有所出场的人物,变成了活跃于电影屏幕上的主人公,被很多此前并不了解古希腊与古埃及文明的观众们所熟知。
然而,虽然“埃及艳后”的艳容和魅力被广为传扬,但是根据最近这几年出土的古埃及货币和画像来看,埃及女王克丽奥佩特拉带着深长的鹰钩鼻和锐眼,显然不符合传统美学价值观念中对于美人的定义。
有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认为与其说克里奥佩特拉是通过自己的美貌斩获一个又一个历史俊杰的,倒不如说是依靠自己的胆识与才华。
电影对克里奥佩特拉的独立女性人物形象有所弱化,但是很多情节依旧展现出她的魅力、聪明与才华。
电影中克里奥佩特拉的第一次出场是在凯撒抵达亚历山卓后不久。
她为了掩人耳目,同时也为了给凯撒留下异于常人的印象,竟然命人用毛毯裹身,将她抬到凯撒的面前。
此时的凯撒虽然只是罗马的将军,却手握重兵,权势遮天。
然而有求于凯撒的克里奥佩特拉却不卑不亢,她说的第一句话是“凯撒,我不是你的犯人,而你是我的客人。”
使两人的对话从一开始就被确立在平等的基础之上。
区别于她弟弟的懦弱无能和幼稚愚蠢,克里奥佩特拉丝毫不逊色。
她首次与凯撒相见就通过她的言谈举止,对军事地图的了解与熟悉,对国家谋略的思考以及对自身地位和处境的自信把她生动立体的形象性格建立起来,使凯撒对于埃及国王的选择有了一个初步的打算。
凯撒第二次与女王相会,是他主动直闯女王府邸。
气宇轩昂地面对着眼前活色生香场景的他,丝毫没有想过眼前这个美丽纯真的女王会一语道破他未竟的人生理想。在克里奥佩特拉看似漫不经心的话语间,凯撒在亚历山大墓前垂泪的场景被言及。
年过半百的凯撒对实现建立伟大帝国,人民富强安定的政治理想,显然已是渐行渐远,终究无法实现。
当然两个人在电影中的见面与对话也不全然都是含情脉脉,当凯撒为了实现自己的战略谋划而不惜烧毁亚历山大图书馆时,埃及艳后对于凯撒不可理喻的暴行是极度激烈反对的。
当凯撒最终摆出“不管你怎么说我就是凯撒”阵势,拒绝进一步对话的时候,艳后也同样用“埃瑟丝女神之女”的宣言来回应他,表现出自己决然坚毅的一面。
对凯撒进一步了解,并看过他在深夜里忍着剧痛无法自已的克里奥佩特拉对这个男人所想实现的理想同样充满了激情和钦佩。
另一方面,从深层次考虑,为了延续托勒密王朝在埃及的统治,克里奥佩特拉唯有亲近于凯撒才能够维系自己的权势不受侵害。
不同于凯撒对于自身处境的悲观,艳后从他的身上看到了希望与未来,她对凯撒诉说着通过子女来延续自身理想的愿望。
这些局外人看来几乎就是通过献身育子的方式来延续自己权势的愿望,通过艳后的话语表达出来,却是另外一番真情。
连戎马一生的凯撒也不禁为之动情,更何况屏幕前看故事发展的观众们呢?
“不孕的女人,犹如干涸的河流,女人负有使枯木结果的责任,使荒地生气蓬勃,就像尼罗河滋养大地。我就是尼罗河,我将会有众多子孙。埃瑟丝女神告诉我的,我的乳房精于孕育爱与生命,双臀曲线分明而浑圆,据说这样的女人,擅于生儿育女。”
这段惊世骇俗的台词后来几乎成为了《埃及艳后》这部电影最出名的段落之一。
然而不惜一切想要使自己子女成为罗马帝国继承人的埃及艳后却忽视了凯撒在罗马境内的反对势力,也忽视了罗马民众的心愿。
她的一切几乎全斗寄托于凯撒个人之上,当凯撒意外遇刺,她也同样面临着大厦将倾的处境。电影的第二个男主人公在埃及艳后一筹莫展之际,来到了她的面前。
如果说凯撒给予她更多的是未来、理想与安全,那么风度翩翩的安东尼给予她的是温暖与真情。
正是这份纯真的爱意促使安东尼不惜一切守候和帮助埃及艳后,也最终导致了他的悲剧结局。
在安东尼之后,清醒而理智,甚至可以说冷血的屋大维为了防止尚在克里奥佩特拉襁褓中的小凯撒将来影响到自己的权势,逼迫曾经倾国倾城的埃及艳后服毒自杀,并且将小凯撒毁尸灭迹。
《埃及艳后》这段充满女性史诗意味的电影巨制终究以悲剧的结尾而告终,也给无数观众留下了对于美貌、权势和历史的无尽遐想。
有趣的是,电影故事中那般惊世骇俗、不顾一切的情感纠葛在电影拍摄中也通过电影男女主演得到了延续。
伊丽莎白•泰勒在电影的拍摄结束后,与安东尼的扮演者理查德·伯顿假戏真做,成为了热恋的恋人,并最终成婚,成为了60年代美国的一对名人夫妇。
虽然两个人最终劳燕分飞,但是他们这段因为《埃及艳后》而生的感情却至今为世人津津乐道。
虽然电影最终的失败不仅使作为投资方的福克斯血本无归,并且还终结了当时盛极一时的史诗片拍摄浪潮,但是《埃及艳后》在技术和艺术领域的成就即便时隔多年后的今天依旧是有目共睹的。
而主演伊丽莎白•泰勒的出色演绎是后来多版《埃及艳后》永远也无法复制的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