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难免迷惘。
大学,可能是我迄今为止,最为困惑的时期。
大二的时候,有一次跟朋友聊天,我特别无奈地问他,就像我们现在这样,根本不知道自己要什么,于是所有看上去可能有利的事情都去做,目标也随着得到的东西不断地妥协和调整,这样就是我们希望得到的人生吗?没有信念,没有追求,随波逐流,功利主义。我说我真羡慕那些做着自己爱好的事情,为了自己喜欢的东西而不断奋斗的人。
说真的,曾经有一个跟我关系很好的女孩子,她对她的前方,是那么的执着又坚定,坦然又努力。
那个时候,还在高一,还未分文理。她的理科学得一塌糊涂,总是考出别人一半未余的成绩。那时的班主任是数学老师,一位强势明朗的女性,毫不掩饰自己的好恶,对于理科不太敏感的学生,她总是过多地表现出不耐烦。
但我的朋友,她在这样的压力下,没有甩手说我不学了,也没有如同一些个性鲜明的学生因为对老师的厌恶而处处用轻浮作对。她没有,她一如既往地努力,学习到深夜。
文理分科的时候,她成绩已经是中上游,班主任劝她选理,因为理科选择范围广,更好就业。我相信所有现在或曾经身处高中的人,都明白当时高中对于学科分流的地位划分:学理看不起学文,纯文化看不起艺术生。于是有很多理科学不好学不懂的学生,也硬生生为了老师家长口中的前途就业抑或是理科生的光荣头衔而选择了理科,而她没有,她无可动摇地选择了文科。
后来高三,一些文化成绩不尽人意的同学被老师劝着学艺术,一些人去了,一些人没去。她去了,却是因为自己的兴趣与天赋,她丝毫不在意别人的想法,她一如既往地努力。
高考,成绩揭晓。
她考上了知名大学的珠宝设计专业。
而我,班级第一,去了非211985的普通本一。
大学,一所熔炉。不懂自律和努力的人在这里被安逸吞噬,拎得清的人则浴火重生。其实人生真正的战场,从这里开始。
我开始了我的安逸,选择了丝毫没有兴趣的专业,以完成任务的心态做每一件事情。
我与她的联系渐渐减少,对于她的了解,仅仅通过QQ空间与朋友圈。
嗯,她很精彩。全力以赴地充实着自己,毫不手软地挣着专业外快,拿着国家级的奖杯。
我很羡慕她,羡慕她的得偿所愿,羡慕她的人生宏图,我似乎一无所有。
于是我问出了开头那样的问题。
朋友说,不对,因为人的本性是趋利避害的。你所谓的兴趣与理想,是否会在日常琐碎细致的工夫中被磨的一无所有。如果你的初衷只是因为它是兴趣,所以为它而奋斗,那么当崇高遇到残酷现实,你是否还能坚持初衷,如果没有了初衷,那么你将没有了奋斗下去的理由,你到最后才真正一无所有。倒不如抱着一颗功利的心。比如你进实验室,你就是想拿奖,为了以后的工作铺路,而不是想着只是学学技术,拓展眼界。他说抱着后面的想法进来,然后两天就因为辛苦失去兴趣的人见得多了。他说你所谓的精神高度,没有脚踏实地的东西做基础,也只能是自大不切实际的空想。如果你对当前所做的事情不感兴趣,却也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那你就先真真正正地做好眼前的事情,学好你的专业,拿到奖学金,拿到三好学生。等到有一天,你发现了自己的真正方向,你才能有底气有能力去走向它。
嗯,没错。
所有展示在你眼前的夺目,都是你看不见的血泪所堆积。你怎么知道别人熬了多少夜,翻阅了多少专业课本,又查了多少资料,否定了多少次自己,才拿到了人人艳羡的国奖。你又怎么知道别人抉择时的反复斟酌,辗转反侧和你看不见的失败时的失望悲凉。
我的那位朋友,其实最想学的是服装设计,其实与更高等的学府失之交臂的原因只是三分。我怎么忘了呢?她不是所谓的一帆风顺,而是拥有更强大的内心,更坚定的意志,更踏实的作为。
我该羡慕和敬服的,是她的不怨天尤人,不自暴自弃,不因失去而自怨自艾。
做好你能做的,再去做你想做的。
正如温总理所言:“仰望星空,脚踏实地。”
别再执着于厌恶现状了,学着接受与想象不符的现实,也别放弃你的梦想,待你足够强大时,去追,所有的苦难都将变成通向你爱的那颗星星的阶梯,待你手可摘星辰之时,回首却是了无遗憾。
愿你我不辜负自己,也不溺爱自己,能于世间一步一踏,稳如磐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