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商释•为政篇第二﹝一二﹞
【原文】
子曰:“君子不器﹝一﹞。”
【注释】
﹝一﹞器:器具,器皿,只有某种特定用途的东西。比喻人的知识或技能结构单一 。
【释义】
孔子说:“君子不会象一种器皿那样而仅仅局限于某种固定的用处。”
【商释】
我们在解释孔子这句话的时候,不要过多地考虑孔子之初有没有今人之社会观或企业管理观。而必须站在今人的高度去强行演绎之。当然,孔子的思维线条我们是不会背弃的。孔子之所以说不要把某一个器皿看成是纯粹的器皿,首先说明他是把一个死的东西当作活的东西在看。要把它当作某种事件的复合体。一个单独的器皿若仅仅就是一件器皿的话,孔子的话也就白说了,我们再去演绎也是胡说八道。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演绎孔子的这句话呢?
首先,我认为,孔子说的“不器”仍然是器。但凡是器者,其功能必定具有专属性。不能说有一个什么器,什么都能存放于其中。不然的话,这个世界哪儿还有什么精彩?这也就是说,器就是器。
其次,孔子又说“君子不器”。这里的器我们不要仅仅理解成一件器皿,或是僵死地理解为某个器物,而要活的理解,或从哲学的角度来理解。就是说当我们把某件器皿当作“不器”来理解的时候,我们的境界就升华了,这个器真的有可能被赋予新的功能。许多人类社会的重大发明都是这样的。
另外,就是在用人方面。一个会用人的管理者他会把人用活,因为他可能知道某个人的潜能或善于挖掘一个人的潜能,当一个人在彼地可能没有什么了不起的时候,在此地就会发挥极大的作用。
具体怎么把孔子这段话演绎到企业管理中来,我们宁愿把它解释成用人的灵活性或开放性。中国古代用人讲究术业有专攻。这不能说不对,但也不能说全对。一个人的才能往往与环境有着极大的关系。所谓“生于淮南则为橘,生在淮北则为枳”就是这个道理。在企业管理中有很多老板也都是把人当作一个专才来使用,这是对的。但对于某些岗位就不能照搬了。以管理层面上的人才为例,他可能没有什么专,而可能是通。他精通很多的领域,在一个很现代化的企业里通才往往更有价值。在我看来,演绎孔子的用人观,就是强调一个现代企业管理者不要固守一隅,应该做一个通才。这种思想和一百年以前马克思所提倡的管理概念是一致的。马克思曾经说过,一个单独的小提琴手是自己指挥自己,一个乐队就需要一个指挥。这个指挥就应该是一个通才。
马克思的这个比喻尽管是在一百多年前所说的,但我们相信他是有远见的。马克思当时所处的环境已经是资本主义大工业发端的时候,他科学地预见了在现代大工业条件下的管理者仅仅有某些领域的专业知识是不行的,还必须在拥有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拥有现代化的综合知识,就是管理一个乐队的知识,而不是自己单独的拉琴技巧。
孔子在两千多年前提出“君子不器”的通才概念也许是局限于一时的灵感或冲动,或因为孔子之精通六艺,所以他才会站在极大的高度上看待所有的问题,也才有了他所倡导的“君子不器”。在那个时候,一个诸侯国管理的范围可能有限,但是他要管理的事务却很多,尤其那时诸侯之间的征战非常频繁。抛开内部的管理不说,仅仅外交方面的事务就很冗杂,这就要求一国之君必须拥有较为完备的知识体系和谋略才可能在诸侯纷争的年代里站住脚跟,孔子“君子不器”的思想正好迎合了这些封建统治者的需要,应该说在当时是很有市场的。到了孔夫子逝世两千多年之后,我们把孔子的思想演绎到企业家的通才化方面来,可以肯定地说是孔子没有想到的。
论及“不器”,中国历史上早就有类似的记载。《后汉书•贾逵传》:“逵所著经传义诂及论难百余万言,又作诗、颂、书、连珠、酒令凡九篇,学者宗之,后世称为通儒。”宋•苏轼《答试馆职人启》:“职在翰苑,当发策而莫辞,识匪通儒,惧品藻之不称。”这些盖为孔子之“不器”理论之渊薮。
“通才”一词起源于上个世纪的中后期。那时美国等国家的大工业急剧发展,出现超大规模的跨国财团,这就使得企业管理的难度骤然加大。因而那些有识之士也就理所当然地提出了“通才”教育的问题。
在我国,进行通才教育是比较晚的,这主要是因为我们的工业基础不完备,没有发达的第三产业,在管理上历来比较粗放。到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许多新观念进入我们的视线,加之那些流落海外的华裔科学人士也纷纷向中国政府提供建议,要求中国实行现代化的教育,于是许多的大学都开始了通才教育和文理兼容教育。尤其针对我们国家企业管理方面的实际状况,许多大学都有针对性地设立了老板综合教育培训班,这些对于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我们这样解读孔子的“君子不器”,有的人可能认为很牵强,其实这就是辩证法。只有具有通才思想的人,才可能把一个企业管理得更好。
遗憾的是,很多老板并不懂得这些。他们只知道把一个人当作一个简单的“器”,对于人的认识十分狭隘,所以才把很多人才拱手让人。当这些人才到别的企业成为自己竞争对手的时候,老板才发现这个人原来还有这个本事呢!当然,这个时候一切都晚了,企业可能已经破产了。
所以孔子的话确实值得那些有远大抱负的企业家们铭记或自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