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思想认识上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理念,并在治国理政新实践中始终践行人民主体地位理念,使其落实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方面面。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紧紧依靠人民群众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解决好14亿人的民生问题,这是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壮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在于惠及人群的全覆盖。
具体来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指标在偏远农村和贫困地区,“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所以决不能让任何一个老区和老区群众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掉队。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少,必须加快民族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步伐。另一方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依靠14亿人民的力量共同推进。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能动性,每一个中国人都要担起自己的责任,以主人翁的姿态投身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通过人人参与、人人尽力,凝心聚力,最终实现全体人民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二、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紧紧依靠人民群众
人民群众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活力之源,要“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群众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全面深化改革是破解当代中国发展难题的关键之举,但如果离开了人民群众的动力支撑,改革就会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习近平主席提出了改革的三条标准:“对党和人民事业有利的,对最广大人民有利的,对实现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有利的,该改的就要坚定不移改。”只有始终坚持这三条标准,全面深化改革才能做到对人民负责、对历史负责、对国家和民族未来负责。只有站在人民立场上谋划改革思路,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制定改革举措,立足于人民主体地位把握和处理涉及改革的重大问题,改革才能符合群众的期待,才能使人民满意。
全面深化改革“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促进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这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最大共识,也是落实人民价值主体地位的基本要求。随着经济发展水平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期待更多社会公正成为发展的题中之意。
因此,创造更加注重机会公平和权利公平的社会环境,让发展成就更多惠及落后地区和弱势困难群体,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这既是全面深化改革的价值意义所在,也是改革持续下去并取得成功的动力支撑。另一方面,要用人民的获得感检验改革发展的成效,“把改革方案的含金量充分展示出来,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改革的实效需要群众的监督和评价,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更要广泛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
三、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保障人民当家作主
首先,人民是社会主义国家的主人,人民掌握国家的前途命运。实现人民当家作主,依靠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建立与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最高实现形式,为人民主体地位的实现提供了根本政治制度的保障,要“继续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牢牢把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掌握在人民手中”。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也是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途径。总之,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更加完善、更加定型,人民当家作主将有更为成熟的制度保障。
其二,人民主体地位理念是人民当家作主与党的领导的共同基础,因为党的领导的基础是汇集人民主张、反映人民意愿、代表人民利益,目标是支持和保证人民实现当家作主。
其三,在价值判断上,评价一国的政治制度是否民主、有效,“主要看全体人民能否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人民群众能否畅通表达利益要求”。这表明,能否保障和实现好人民主体地位是评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标准。
其四,协商民主是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理念的必然要求,也丰富了人民民主的形式与内涵。协商民主的出发点是协商于民,提供一个商议平台,使公共事宜经过群众商量,并在审议过程中对群众的意见和偏好进行提炼、聚集,使之更具公共性;协商民主的落脚点是协商为民,即根据人民群众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约数达成共识,并进一步转化为能够被广泛接受的公共决议和政策,解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问题。
四、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保障人民当家作主
首先,人民是全面依法治国的主体力量,只有使人民群众积极投身依法治国的实践,使尊法信法、守法护法成为全体人民的共同追求,使法律实施真正成为全体人民的自觉行动,社会主义法治社会才能建成。
其次,依法治国是保障人民主体地位的重要手段,维护人民权益、增进人民福祉是法治建设的基本目标。在全面依法治国进程中,必须尊重和保障人权,以法治途径切实保证人民依法享有的权利和自由。
4.社会主义文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只有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真正做到了以人民为中心,文艺才能发挥最大正能量”。
首先,在为谁服务的问题上,文艺事业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根本目的,坚持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根本方向。否则,社会主义文艺事业就会在市场经济潮流中迷失方向,文艺事业的前途就会毁于一旦。最近的疫情,我们也看到了部分文艺工作者,演员,毫无人民性,人民国内受灾难,明星国外好嗨皮。
其二,在用什么服务的问题上,必须把人民作为文艺创作的根基。人民的实践是文艺创作的源泉,人民生活蕴藏着文艺创作的丰富原料。一旦脱离人民,文艺就会失去创造力。这就要求文艺创作者虚心向人民学习,扎根于人民的实践,善于从人民群众的丰富生活中汲取文艺创作的营养。
其三,在由谁检验文艺发展的问题上,要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文艺作品的评判者。一部优秀的文艺作品,应该是经得起人民评价的作品,应该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作品。这就要求文艺创作者对人民倾注情感,心中关心人民冷暖安危,笔下作品反映人民心声。
其四,在怎么评价文艺作品价值的问题上,必须把人民利益和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文艺发展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整体环境,但不能被市场牵着鼻子走;文化产品要考虑市场价值,但要服从社会价值。例如,天价片酬如果再不整顿,就根本谈不上人民文艺,文艺服务人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