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带着一颗敬畏之心读完了三国,如此丰富细腻的人物描述,也只有这种历代传承的国学经典才有吧。
面如冠玉,双耳垂肩的刘备;相貌堂堂,武艺高超的关羽;性格爽朗,力大无穷的张飞;足智多谋,鞠躬尽瘁的诸葛亮……构成了一部具有传奇色彩的历史巨作。但书中的故事情节都是真实的吗?还是罗贯中为了丰富人物性格杜撰的?
对此元亨利的《一本书读懂四大名著》对其进行了详细的解读。
01 桃园三结义
据《三国志·关羽传》记载,关羽亡命奔涿郡,刘备正在乡里聚合徒众,关羽、张飞便投其门下。后来经过几次小战役的磨合,三人言语志向越来越投机,于是刘备和二人“寝则同床,恩若兄弟”。
《三国志·张飞传》也记载,张飞与关羽很早就一起追随刘备,关羽比张飞年长,张飞把关羽当成自己的哥哥。
但真正的历史上,并没有资料可以证明他们三人曾经结义,只能证明三人关系非同一般,“桃园三结义”只是罗贯中对他们兄弟情的一种润色。
02 刘备是一个性情温和之人?
《三国演义》中提到“张翼德怒鞭督邮”,刘备时任安喜县县尉时,有考察政府政绩的督邮来此考察。督邮因刘备没有贿赂他,便十分恼火,诬告刘备贪污,政绩腐败等。刘备十分冤枉,想着去找督邮理论,不料去了几次督邮都推脱不见。张飞大怒,直接揪着督邮的头发把他从屋里拽出来,绑在树上一顿暴揍,打得督邮连连求饶。
而据《三国志》记载,督邮到了刘备担当县尉的县里,刘备想见一下上面派下来的检察官,于是去督邮住处请求拜见。但是却被督邮以生病为由拒之门外,一次不成功,刘备领着众人又去第二次,可是督邮依旧不见,刘备一气之下闯进去把督邮暴打一顿,要不是众人拦着,刘备可能就会杀了督邮。
这又使我想起刘备三顾茅庐,有一种说法是确有其事,只是没有三顾。这段《三国志》里也没写,因为三国志也不全,不过就三国志记载,刘备应该不是一个性情特别温和之人,只是罗贯中为了塑造一个贤德的明主而故意将故事夸张了。
03 诸葛亮真的用过空城计吗?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率兵北伐,派马谡率兵驻守军事要地街亭,后因指挥不当而败于魏将张郃。魏军主将司马懿率兵乘胜直逼西城,诸葛亮无兵迎敌,但沉着镇定,大开城门,自己在城楼上弹琴。司马懿怀疑设有埋伏,引兵退去。这就是著名的“空城计”。
据《三国志·蜀·诸葛亮传》:“(后主建兴)六年春,(亮)扬声由斜谷道取郿,使赵云、邓芝为疑军,据箕谷。魏大将军曹真举众拒之。亮身率诸军攻祁山,戎阵整齐,赏罚严而号令明,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魏应亮,关中响震。魏明帝西镇长安,命张郃拒亮。亮使马谡督诸军在前,与郃战于街亭,谡违亮节度,举动失宜,大为郃所破。亮拔西县千余家还于汉中。”由此看出,魏国来犯的带队将领不是司马懿而是张郃,自然空城计也就不存在了。
另据《三国志·蜀·关张马黄赵传》注引《赵云别传》记载:别人想关上城门死守住城,而赵云却大开城门,偃旗息鼓。敌方以为有埋伏,便离开了。通过这段史料可看出,历史上确有“空营计”的记载,但是摆设空营计的是赵云,而非诸葛亮,也非弹琴作乐,而是故意大开营门。
作者在《三国演义》中重点塑造了诸葛亮这样一个足智多谋的军师的角色,通过空城计的故事更能凸显诸葛亮的军事谋略。
总结:通过以上几个故事,我们得知《三国演义》是四大名著没错,其中有好多脍炙人口的章节,确实很精彩,但我们也不能完全将其当做历史书来看,闲时可以读读《三国志》,了解更多的历史史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