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真的很适合读这本《冬牧场》,吃过晚饭,打一个巨大的嗝,把脚放在烤炉上烤得暖暖的,就着窗外呼啸的北风,翻开这本书,感觉格外爽。
怎么会不爽呢?这会子李娟正在冬天的夜里赶骆驼呢!正在几公里外哼哧哼哧往回扛雪呢!正在羊圈里使劲儿翻羊粪呢!在冬夜读她的书,我离她最近,却不必经历她所经历的一切,感觉像个奴隶主,坐在避风处喝着热茶烤着火,看着奴隶们在瑟瑟北风中搬砖盖万里长城呢!那种爽是翻倍的,更何况李娟还写得那么好。
她的行文简洁明快,没有多余的赞美和抒情,想来也是,冬天逼人的寒气和一大群等着要去放牧的牛羊,已经把所有的闲情逸致都给赶跑了,剩下的都是些扎扎实实的文字。她隐藏在大地最深的褶皱里,写出了这本书。
她写那一窝在零下四十二度里出生的小狗:“很多人都来要小狗,因为在最寒冷的天气出生的小狗,是最好的狗,比其他的小狗更加顽强,更加耐寒。”李娟这本书大约也是如此,在冬天的寂寞里一个字一个字熬出来的,没有任何水分,果然比一般的书要耐看呢!
其实仔细说起来,这本书最大的特点就是平实,没有太多的技巧,写的都是些日常琐事,学哈语、杀羊、喝奶茶、绣花、生火、挤奶、散步、打扫、逗婴儿,仿佛每一刻都有事要做,仔细一想却也寻常。平实的文笔好似在墙上密密麻麻敲满钉子,将日常琐事一件一件慢慢挂上去,等全部挂完之后,放眼一看,呵,好家伙,还挺壮观。
这本书让人觉得读起来有滋味,无非就是真切,没有花哨的招式,好似熬汤,原材料新鲜,就不需要放过多的佐料。
李娟在这本书中的角色,更像是一个切切实实过日子的人,而不是一个作家,她在这个荒凉而热闹的冬牧场里,所做的最多的事情是“生活”而不仅仅是“观察”。她絮絮叨叨所关注的,是牛羊猫狗,是串门有没有干净衣服可以穿。她对所谓的宏大叙事:什么草原退化、牧民定居、游牧民族的辉煌过去,好似并没有什么兴趣。就如同她半夜看到一整条银河,也不过是在小括号里轻描淡写地来了这么一句:“灯光一熄,华丽的银河哗然闪现在上方。”
她关心的是眼下,是生活本身。她在这本书里,成为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牧民。冬天和时光一样,似流水静默无言,且永不停留,李娟在这时光的河流中,从不发问,她只是跟在一群哈萨克人后面,静默地趟过了这条河流。
P•S:在这本书的后记里,李娟交代说这本书算是《人民文学》的约稿,算是一个半命题作文,有人因此怀疑她的诚意。哼,这群连冬天起个早床都要痛苦得死去活来的家伙们,真不知道他们哪来的勇气去怀疑人家的诚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