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密关系》是今年3月开始翻阅的书籍,断断续续持续了差不多半年之久。当然看完之后也没有立即提笔去纪录,所以对于具体的内容其实记住的并不算多。这本书是美国的罗兰.米勒所著,以社会学、心理学的角度探讨的人际关系,涉及到友情、爱情以及亲密关系里的其他形态,个人看书还是偏好这类书籍,看着觉得很有意思,有由浅入深的实证,用比较生动有趣的语言去诠释。整本书通篇的感受是,这是本可以再次翻看的书籍。以前的自己对于数量与质量而言,相对更倾向于数量,好像你看得更多会显得更加渊博,有显摆的虚荣意味;不过现在的想法确实读好书,而且真觉得好而自己仍然一知半解,在自己想看的时候可以再次去翻阅和学习。
还是分享此时脑海里关于此书内容的一点点内容吧。
第一个点就是关于男女性别的认知吧。很早之前有本书特别火《男人来自金星,女人来自火星》,以此为标题就可以知道书中更多强调的男性和女性的不同,那时候自己看完还是比较认可,不过现在想来已经完全忘记该书的内容是些什么了。不可否认,男女性别差异的确存在,而男女也有各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但是深究男女对于亲密关系最深处的内在需求是一致的,渴望是同样的事物,比如爱侣的热情、稳定的情绪和慷慨的热爱等。所以直接将两性更多放在相对对立的形容还是比较不准确的。正如《亲密关系》里也一再强调不要将男女两性需求分割。
第二个点是关于婚姻的认知吧。不得不说现在人们比较多对于婚姻的认知还是比较两极化。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于婚姻的模式也相应产生变化。看多了网上那些充满矛盾点的婚姻报道,现在年轻人更加倾向的自我,所以恐婚,对于婚姻想象悲观的年轻人不少。而奇怪的是,除了恐婚,对于婚姻想象过于美好的人也不在少数,想通过婚姻改变经济,改变命运,有的甚至觉得结婚以后遇到的一些问题也可以迎刃而解,这种盲目的乐观让人有点哭笑不得。婚姻不是只是遮风挡雨的屏障,它本身可能就会带来风雨;不是进入婚姻就只想着有另一个人为你挡在身前,不管是在任何关系前都需要让自己具备处理问题的能力。进入一段关系的新阶段,后面会面临许许多多的挑战,冲突是不可避免的,这也是这本书想告诉我们的。但是也不必因此过分悲观,因为除了冲突,还有其他稳固婚姻的因素,比如承诺,奖赏等等。所以,对于婚姻不盲目乐观也不过分悲观,需有比较准确的判断。
在我国,婚姻还是我们绝大多数人的选择。所以对这样长期的亲密关系绝对不是领一纸证书后的一路平坦。所以个人一直觉得需要特别重视亲密关系的学习与经营,除了实际的摸索实践,还需要不断反思,学会换位思考。亲密关系是流动的,在不同时期会有不同的形态,所以在每个阶段始终抱着好学的心态,学习爱,学会爱,两个人一步一步走得更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