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小时候似乎读的课外书不多,无非是《童年》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那个时候不像现在必读书目一大摞,而且能真正去读的也不多,理由很简单,考试不考。《童年》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算是我的文学启蒙,但说实话完全没有代入感和共鸣感,甚至不明白问什么让一个初中生读这,完全读不下去。好像现在《童年》依旧是孩子们的必读书目,面对现在琳琅满目的出版物,估计现在的孩子们更不喜欢读这样具有时代感的书了。
让我真正爱上阅读的,是高三的时候读的《哈利·波特》,那时汉译版出版没多久,爱买书的爸爸就给我买了第一部。然后我真是一口气读完,根本停不下来。原来可以这样天马行空的写出真实感,突然感觉那个9¾车站真的存在,一定有一个魔法世界。于是后来大学后的假期我把其余的几部也都读完了,即使是最厚的第五部《凤凰社》(单本最厚)也没觉得有压力。关于这个第五部还有一个趣事,就是爸爸的同事家的孩子想看,于是向我们借,爱书如命的父亲怕孩子把书弄坏就包了一个书皮,结果他们还书时,是书皮和书分开还的,书皮很新,书有点旧了,因为“怕把书皮弄坏就摘下来看的书”……这个到现在还觉得是段子般的趣事让我印象极其深刻——你以为的不是你以为的,别人怎么想很多时候真没法猜到。
后来了解到JK罗琳写《哈利波特》的经历,就是那灵光一现,然后作为单亲妈妈的她在咖啡馆里一个字一个字敲出了这一关宏大的魔法世界。我现在也是一名单亲妈妈,我想JK罗琳不只是我的启蒙作家,更是我的力量标杆。
今天在陪孩子演出时,在书店里(因为演出在书店)我也是突然有想一部小说的冲动,也是写给孩子看的,我想把宇宙看成一个共同体,让视线更远更天马行空。就当自娱自乐也好。
PS:今天拔了三颗智齿,2022第一份大礼就是让自己脸肿几天,也许是想告诉我,脸豁出去,让别人讨厌吧,曾经的我太在意别人怎么看和别人的感受,让自己活得小心翼翼,真没必要。因为只有我在全程体验着自己的人生,不能让自己遗憾,脸皮厚点,不枉此生。
(一不小心满800字了,完成打卡)